張立新
摘 要:在治理國家方面,可以使用依法治國的思想,依法治國的思想是首次被提出來的思想,隨后又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思想,以德治國的思想同樣也是治理國家的思想。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一樣,都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之上的。當前我國不僅強調依法治國,還強調以德治國,加快了我國法治進程與德治進程的發展,對國家與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依法治國;以德治國;關系;意義
法律與道德二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對于國家來說,無論是法律還是道德,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國,依法治國是一項治理國家的基本策略,擁護并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符合人民民主的條件。近年來,隨著以德治國方針的提出與實施,以德治國也成為我國治理國家的基本策略,當前我國在國家的治理方面所實行的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在一起的治國策略,對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國家的有效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國家對依法治國的認識與以德治國的認識
1.1 國家對依法治國理念的認識
依法治國中包含兩方面法律,一方面是能夠順應人民意思、符合人民思想的法律,另一方面是能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法律。我國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認為堅持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能夠維持國家發展秩序。
1.2 我國對以德治國理念的認識
我國認為以德治國是用道德品質來約束國家、治理國家,通過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國民道德品質的方法治理國家。國民的道德品質與素質提高了,可以有效的減少違法亂紀、違法犯罪等事件的發生,加強社會秩序,便于國家管理。如果說依法治國是使用強制的法律手段來治理國家,那么法律以德治國就是讓人們能自覺的維護社會穩定[1]。
1.3 歷朝歷代對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理念關系的認識
不僅現代社會意識到了以德治國的重要性,在古代很多朝代對以德治國都非常重視。很多人可能認為古代只注重依法治國,制定嚴格的法律來管理、約束人們,其實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大多數統治者都知道以德治國的重要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國家領導人對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認為既要實行依法治國,也不能忽視以德治國,應當將二者融合在一起所施行。
2 新時期對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系的解讀
2.1 確定了依法治國的主導地位
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是我國違法犯罪事件并沒有減少,甚至違法犯罪事件有逐年遞增的趨勢,并且還出現了很多新型的違法犯罪事件,如:網絡犯罪、身份冒充犯罪、心靈詐騙等。一些犯罪分子對法律條例視而不見,即使法院已經做出了相關判決,他們對判決也拖延執行或拒不執行,這是對我國法律的蔑視與不尊重,這些人的這種做法影響極其惡劣,危害了社會治安,帶壞或帶偏了社會風氣。由此可見,依法治國對我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治理國家方面占據主導的地位。
2.2 確立了以德治國的輔助地位
若想將國家治理好,少不了有關法律的運用與實施。法律中有很多職能,但是最為重要的職能是調控社會的功能,法律對社會能夠起到調節控制的作用。雖然法律對治理國家來說至關重要,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法律并不是沒有缺點的,時代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如果只用法律來治國會使國民感到冰冷、缺少人性化。國家除了按照法律來治理國家以外,還要大力推進國民道德建設。信用無論是對于企業來說,還是對于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企業要加大對信用的重視程度,建立良好的信用,信用相當于企業的“臉”,代表著企業的信譽與形象,個人的信用度關系著自己的人品道德與聲譽,應不斷提高個人的信用。我國應當實行依法治國為主,以德治國為輔的治國策略。
3 正確處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系的策略
3.1 將以德治國當做基礎工作
隨著人道主義的呼聲越來越高,保障人權不再是說說而已,開始將其納入我國的憲法修正案之中。明確以德治國在國家治理上的地位,并落實以德治國的地位,能夠對人權形成很好的保障[2]。由于人們目前價值觀尚沒有得到統一,所以一些有著錯誤價值觀的人在行為規范方面缺乏正確的認識,如果能對人們的價值觀進行統一,使人們改變不正確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規范人們的行為,那么社會將會比現在要穩定和諧的多,這就是以德治國的目的。雖然法律能對多個方面做出規定,但是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人們要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加強對自己的管理。我國應當將以德治國當做一項基礎工作來做。
3.2 依法治國是以德治國的基礎
當前是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是法治的時代,大多數國家都實行依法治國,只有少數地區的國家沒有實行依法治國,如:中東地區的國家、非洲地區的國家等,與法治國家相比,實行專制的國家社會矛盾較為突出,社會動蕩不安,可能經常會發生戰爭。目前地球文明還沒發展到只需德治無需法治的地步,尤其是我國,更離不開法治,法治的地位明顯要高于德治,法治是德治的基礎,只有實行法治,才能再實行德治,如果缺少法治,德治將起不到有效的作用。思想道德觀念雖然能為人帶來一定的約束,但是這種約束并不是強制性的約束,只有法律才能對人起到強制性的約束。可以這么說,依法治國是以德治國的必要前提。
3.3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相同的目的
社會主義具有一定的優越性,這種優越性可以從治理國家的方針策略中體現出來[3]。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是將社會的生產力激發并調動出來,在依法治國的方針策略中,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這種本質,在以德治國的方針策略中同樣也能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具有的本質。雖然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兩種不一樣的治理國家方法,但目的都是一樣的。
4 結論
通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我國當前應當采取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理國家的策略。法治無法規范統一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而德治對人們的約束力不夠,因此二者既有長處,也要短處。由于我國國民素質與道德品質還沒到達一定程度,因此我國還是將法治當做主要的治國策略,將德治作為輔助的治國策略。
參考文獻:
[1] 李英.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哲學社會學思考——“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J].保定學院學報,2015,28(04):131-136.
[2] 梁三利,梁開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系的解讀——關于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思考[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02):50-52.
[3] 韋義勇.以德治國: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航標——學習黨的第三代領導人關于以德治國的思想[J].桂海論叢,2001(0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