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國柱 趙香麗
摘 要:學習數學,掌握數學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數學概念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只有概念清晰、理解深刻、思維才會敏捷、才能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只有準確地掌握基本概念,才能對數學問題進行正確地分析、判斷、推理和論證。
關鍵詞:概念;定律;數學
數學是一門應用非常靈活的自然學科,是由概念作為整個知識體系主干的,如果脫離了數學概念,便無法進行數學思維,也無法構成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概念既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又是學習的關鍵。
學習數學,掌握數學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數學概念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只有概念清晰、理解深刻、思維才會敏捷、才能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只有準確地掌握基本概念,才能對數學問題進行正確地分析、判斷、推理和論證。
因此,想要學好數學,必須要掌握數學概念。在每個人的數學學習過程中,似乎都覺得數學課堂上學懂了就可以了,不需要刻意再去記憶什么。至少不像語文、英語那樣,需要大量的識記、背誦。前蘇聯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寧說過:“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也成為了數學老師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數學是運動的,不是一成不變、沒有可以記憶學習的東西。然而,由于數學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濃縮性的特點,再加上現在的小學生年齡普遍偏小,思考能力、理解能力達不到一定程度,概念學習一直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普遍感覺較為頭痛的一個知識點。
我參加工作近七年來,一直從事數學教育教學工作,也深感數學概念教學的重要性和困難并存。因而也在探索學習數學概念時是否需要識記。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越來越覺得,數學其實也需要背誦。多數人向來都是反對“死記硬背”的,我提出該觀點也希望能夠在同行里找到共鳴。但不管聲音來自哪個方面,對于我來說,都將有莫大的幫助。起碼讓我知道正誤,減少瞎摸索的時間;或增強信心,沿著正確的道路繼續前進。
小學數學中有很多基礎性的概念知識,這些概念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墊腳石。但也許因為小學數學教學更注重技能的訓練,很多學生基礎性概念識記非常差,不要說一些數學名詞的概念;就是常用的各種計量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有很多學生不能識記。舉個簡單的例子,如二年級學習的長度單位為米、分米、厘米,相鄰兩個單位間進率是10;而三年級學習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鄰兩個單位間進率是100。到了四年級學習了小數點的移動變化規律后,進行單位換算時,往往有很多的學生把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混淆;而在四年級學習的小數基本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中。很多學生往往由于識記不準確把“末尾”兩個字忘記,而出現在化簡小數時把小數中間的0去掉現象。特別是中等生和學困生,他們就是因為基礎概念模糊,出現很多混淆視聽現象,缺乏辨別、應用能力。導致出錯率升高,成績提不上去。因此只有牢記各單位間進率,明辨單位量才能準確的進行單位換算,精準識記每一個性質,才能運用自如。在學習數學時做到熟記概念的重要自不言而喻。
例如在四年級“運算定律”這一塊,很多學生不記得運算定律,把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搞不清楚,如在計算125×25×8×4時明顯要用乘法結合律,一些學生由于分不清概念確寫成125×8+25×4導致錯誤。特別是學困生,他們不記得這些基礎材料又怎么能進行簡便計算呢?甚至四年級時還有學生不記得:四八是三十二還是三十六。這些都還在整數范圍,隨著學習階段的增高,范圍越大,應用的知識面更廣,學生的錯誤率豈不是更高,學習數學連最起碼的計算都不能掌握,學生的信心何來?在“量與計量”這一塊,學生記不住單位間的進率,又如何能夠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在“空間與圖形”這一塊,學生記不清各種圖形的特征和周長、面積、體積的計算公式,又怎能夠靈活正確的應用公式解決問題?
小學階段這些基礎性的概念知識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保證,我覺得,需要學生去識記、去背誦。因此我非常重視讓每個學生熟練掌握,包括背誦運算定律、小數點的移動變化規律、小數的加減法計算法則等。這些知識不但能提高學生數學計算能力,也對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常常看到,一個六年級的學生對于一些簡單的口算題想老半天,最后甚至還算錯了,我覺得這是很不應該的。這就是因為概念識記不牢,造成的 嚴重后果。
數學學習就像鐵鏈一般,環環相扣,只有在每個學段都將自己所學的內容該記的記住,那么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才不會出現“知識斷層”的現象,也能更好地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為避免學生忽略了數學概念的重要性,而在題海中疲憊地掙扎。因而我鼓勵學生學習數學時要牢記概念,只有將概念熟記,才能促進理解,才能在解決問題時做到靈活運用、舉一反三。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方法探究[J]. 張樂英. 試題與研究 2019年10期
2.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教學方法探究[J]. 楊海. 科普童話 2019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