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林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高中生物課程皆是在應試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教學。如此一來,固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但卻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促進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深層次理解,進而難以獲取理想中的教學預期。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策略做些總結。
關鍵詞:高中生物;有效;教學策略
為了迎合新課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在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擺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并在教學實踐與反思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以優化生物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獲取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一、激趣導入,引發思考,激發興趣
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端,它雖然所占時間很短,但卻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關乎著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因此,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我們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在充分認識到課堂導入重要性的基礎上,貼合學生特點與教學內容來對其進行精心設計,以便在激活課堂教學活力的同時,還能夠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以《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這節內容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我向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平時有吃早餐的習慣嗎?曾經有這樣一篇報道,南京理工大學學生因未吃早餐而暈厥。那么,不吃早餐與暈厥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這時,學生憑借已有知識和生活常識可以得知暈厥的原因是低血糖。于是,我追問道:“現如今,很多人為了保持身材,對脂肪敬而遠之。脂肪真的有這么可怕嗎?你們家一日三餐中食物含有的能量一樣嗎?接下來,就請大家跟隨老師一起來學習和探索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的相關知識。”如此,通過以生活實例引入新課教學,既引發了學生的主動思考,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直觀教學,形象感知,突破難點
生物學是一個十分廣博和復雜的知識體系,正是由于生物學極具時空性、微觀性、運動性等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特點,決定了許多生物學的真實情景無法進行直觀展示,這便為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阻礙。而信息技術,憑借自身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獨特優勢,可以將抽象的知識或事物轉化得更具形象化和生動化。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妨運用信息技術來創設直觀情境,以達到突破教學難點內容、降低學生理解難度的目的。
鑒于《DNA分子的結構》這節內容較為抽象,僅憑一味地口頭講授難以促進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因此,在講授到“DNA分子結構及其特點”時,我除了以DNA模型為依托外,還利用了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以期突破這一教學難點。例如,在向學生講解了DNA的基本單位及其組成部分之后,為了讓學生對這三部分的連接方式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我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了4種脫氧核苷酸的生物組成的連接圖片。之后,我又向學生播放了脫氧核苷酸形成核苷酸鏈及雙鏈DNA的動畫,以使學生明確它們是如何連接成核苷酸,以及如何形成雙鏈的。如此,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既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又突破了教學難點內容,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
三、合作探究,促進理解,發展能力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學生則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與實踐者。基于此,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我們應將課堂的主動權最大限度地還于學生,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此來深化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認識,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在教學《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這節內容時,我向學生問道:“人和動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經代謝會產生一些酸性或堿性物質,這些酸性或堿性物質進入內環境,會使ph發生偏移,但一般情況下,機體能使ph穩定在一定范圍內,這是為什么呢?”待學生自由闡述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共同擬定一份實驗方案,并利用已有的實驗用具來對酸堿對內環境ph的影響情況進行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我會在行間巡視,并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予以針對性的指導和點撥。最后,我安排各小組匯報了實驗結果,并組織他們進行了簡要的分析與討論。如此,通過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深化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認識,發展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四、分層教學,兼顧需要,共同發展
受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絕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中通常采取的是“無差別”的教學模式,即不考慮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而只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來進行統一授課,這便在極大程度上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也難以獲取理想中的教學預期。鑒于此,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我們應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差異的前提下,對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合理分層,以兼顧全體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進步,使生物教學更具普惠性。
為了在最大限度上兼顧全體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進步,在教學《減數分裂》這節內容之前,我根據學生過往的學習水平將其劃分為了A(優等生)、B(中等生)、C(后進生)三個層次,并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了分層教學目標。C層學生:掌握減數分裂和同源染色體的基本概念;會分析精子、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及異同;理解和掌握減數分裂的兩次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特征,特別是染色體數目、染色單體數目和DNA含量的變化規律。B層、A層學生則要求在掌握以上知識的同時,還要能夠集合數學知識將變化規律繪制成曲線;能夠畫出細胞分裂各時期的染色體圖,以適應高考的需要。如此,通過分層教學,不僅在最大限度上兼顧了全體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還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五、開展活動,學用結合,提升素養
生物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蘊含著深刻的生物學原理,又鑒于“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是生物學科的本質特征,學生學習生物是為了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服務于生活。因此,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我們除了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之外,還應當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運用實踐,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在教學完《酶的特性》這節內容之后,為了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我為學生組織開展了一場主題名為“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的實踐探究活動。活動的主要內容有:1.利用周末時間,調查超市中現有洗衣粉的種類,并了解其成分構成;2.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來對洗衣粉的類型與所含酶的種類及其功能進行了解;3.與小組成員共同設計一份實驗方案,以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滌效果是否一樣;4.出具一份實驗報告。如此,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不僅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總而言之,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我們要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號召,不斷革新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以激活課堂教學活力,充分培養和豐富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從而促使生物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能夠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春.高中生物教學中差異教學策略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2):124.
[2]劉桂芹.淺析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12):147.
[3]徐自福.例談高中生物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J].中學生物教學,2016(2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