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慰良
立德樹人為教育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
在改革浪潮不斷翻涌的今天,學校應該始終堅守德育陣地,同時必須與時俱進,用現代學校管理理念來指導德育實踐,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奠基。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初級中學通過幾年的努力,在德育方面形成了一些思考,也進行了相應的實踐探索。歸納起來,主要分成三個階段,稱之為“德育三部曲”。
基于問題的制度化管理
第一階段,基于常規與制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管理是學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制度需要與時俱進,需要不斷地修訂與完善。對制度的完善要基于真實問題,特別是細節問題的解決。如用餐制度,以前我校只規定用餐途中要排隊。但在實際執行中,我們發現存在學生排隊不及時、隊伍不整齊、途中隨意講話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制定了專門的用餐排隊制度,要求學生在用餐途中一律由班長舉牌整隊、帶隊,學生分為兩列縱隊,兩兩對齊,安靜步行。同時,要求班主任和學校管理人員全程監管,并及時評價反饋,如拍攝優秀班級表現情況,然后發在班主任群中進行表揚,供大家參考學習;同時也會記錄問題,第一時間反饋給班主任,要求及時改進,并將用餐情況納入“三項紅旗”競賽。
這種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制度建設很好地解決了學校德育管理中的細節問題,讓學校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了良好的校風,豐厚了學生培養的土壤。
基于活動的主題化管理
第二階段,基于主題與實踐。
要讓學生真正實現德育要求的內化遷移,并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僅憑制度的約束遠遠不夠,為此,我們開展了相應的主題活動與社會實踐。為了使德育主題更加突出,我們每個月都確定一個主題。例如,從2015學年開始,我們把每年的三月定為“愛他人”月,通過開展學雷鋒、愛心義賣、志愿者服務等一系列主題活動來樹立學生關愛他人的意識,并經由具體的行動來落實。又如,在“愛家國”月中,我們開展“童心共尋訪”活動,帶領學生一起尋訪鎮上每行每業的領軍人物;實地考察紅色教育基地,真實感受家園情懷;積極參與“梨花節”活動,真實感受家鄉之美。除了主題活動之外,我們還會開展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如在安全教育方面,我們帶領學生參觀消防教育基地、舉行逃生演練等,讓學生在參與中接受教育。
這一階段的行動,不僅僅是德育的常規要求,更是一種深入學生內心深處的碰撞與交流,讓學生在每次的主題活動和實踐中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什么樣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社會人、今后自己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基于自主的課程化管理
第三階段,基于自主與課程。
這是學校目前努力的方向。激發學生本真的需求,讓學生能動地接受教育,實現自我成長與發展,是德育的重要目標。在此方面,學校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二是進行課程化管理。
所謂自主,就是自育。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打造學生自己的核心教育圈。如針對常規“三項紅旗”競賽,一般的學校都采用學生值周組或值周班的形式,而我校在值周組之外,還專門組建了一支督查隊伍(由學生會成員組成,實行競爭上崗)。它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個是常規督查,主要解決值周檢查時段好、不檢查時段差的“應付式”問題;另一個是主要問題督查,如垃圾分類,要讓學生養成習慣,光靠學校或老師的推動是不夠的,為此,我們讓學生自己進行專項督查,不僅要指出問題,還必須解決問題。
下面說說課程化管理。學校在三年前提煉出了“以愛育愛,至誠至勤”八字校訓,然后結合國家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提出了“正己有愛”的學生培養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構建了兩大德育課程。一是《知行》微課程,主要解決學生一日常規問題。我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對在校學生的一日常規進行梳理,梳理的要求一是科學性,二是可操作性。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我們又花了大量的精力以學生的一天為時間軸制作了一個視頻,其中不僅包含學生在一天中要怎么做的文字說明,更有該怎么做的圖像標準。如掃地問題,我們發現,不少七年級新生不知道怎么使用掃帚、怎樣掃更快捷高效,導致花費了大量時間還掃不干凈。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專門錄制了如何掃地的視頻,并配以文字說明,讓學生觀看學習。二是《育愛》課程。該課程是根據學生在初中階段的成長發展需要及特定年齡段的要求進行設計和編排的。在具體的編寫中,以培養“六愛”學生為中心,凝練成六大章節的學習主題,統籌安排到初中三個年級進行教育。每課的設計充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包含“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閱讀感悟”等環節,目的是在不同層面促使學生個體生活經驗得以表達、分享、交流,進而引導個體對自身經驗進行反思,最后以“拓展空間”結束,希望教學能夠從課堂延伸到更廣闊的生活領域。
應該講,第三階段工作的開展,是以第一和第二階段的工作為基礎的,是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發展的需要,也是學校德育從平凡走向特色的必然要求。
“德育三部曲”充分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自主參與德育的過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個性的完善與發展。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的育人質量與課程開發力。隨著“德育三部曲”的深入推進,學校的德育特色得以更鮮明地彰顯,管理理念和實效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這必將成為我校后續發展的最大推動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