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德朝
隨著社會信息發展迅猛,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交流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要活躍。語言作為人際交往的主要工具,其重要作用越來越突出,許多有識之士更是把口才視為事業成功的基本要素。隨著素質教育觀念漸入人心,不少教育工作者已認識到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性。開放發展的未來社會對人的口頭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當前的語文教學,應重視口頭表達訓練。
一、理論依據
首先,重視口頭表達訓練符合語文教育的本質。語文的本質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也就是“語言”和“言語”的綜合,不僅僅包含語言和書面語言系統和規則,還包含著按照這一語言規則所進行的言語活動及形成的言語作品。對學生教育而言,“言語”即表現為各種聽說讀寫活動。語言和言語,兩者既有區別,又密不可分,語言的規則從各種言語活動中抽象概括,言語正是對語言(語音、詞匯、語法結構)的具體運用。從這兩者的關系來看,語文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學生在言語訓練中把握語言規律、發展必備的言語能力。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言語→語言→言語。不難看出,言語活動在語文教育至關重要。一個人學了許多語言知識,如果不會聽說讀寫,豈不是笑話。言語訓練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任務,拋開這個中心一味去大講特講語言知識,卻使學生喪失了言語訓練的機會。這無疑是舍本逐末。
言語活動包括聽說讀寫活。與聽、讀、寫相比,“說”無疑是最直觀最活躍的,它迅速地反映思維過程,不僅為學生提供了運用語言知識的廣闊舞臺,也利于教師便捷地指導評價。以口頭表達訓練作為語文素質教育的突破口,遵循語文教育的本質規律。
其次,注重口頭表達訓練體現著正確的教學觀念。我們提倡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并重,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而充分的口頭表達訓練,正是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主要陣地。同時,教學活動中教師少講,學生多說。在有限的空間里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鍛煉自己,展示自己,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我們主張語文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感,語文學科的性質其實是一門語感課程,而口頭表達能力的高低直接觀照學生語言的敏感程度,加強口頭表達訓練是培養語感的最有效的途徑。我們還認為學習語文應樹立“大語文”的觀念,口頭表達訓練豐富的內容各豐富的形式營造了學習語文的大環境,又是這一觀念具體的表現。
二、口頭表達訓練的內容與形式
口頭表達訓練的內容首先應立足于教材。教材的編寫雖非盡善盡美,但它緊扣教學大綱,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而且編排體系完整,內容豐富明晰,目標明確,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組織有針對性的口頭表達訓練更有實際的效果。忽略教材的訓練容易脫離學生實際,使教師的指導評價陷于無目的無標準的窘境。教材也不乏“久經考驗”的名家名篇,組織學生去誦讀、復述、討論、評價,能使學生在細嚼作品魅力的同時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其實,學生對于課文尤其是文學作品的理解有明顯的個性差異,教師不必也不應該強求學生有標準認識。“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教師應充分新生學生的見解并組織行之有效的口頭交流,能讓學生把握好課文,以便面對更廣泛的素材時能舉一反三。
口頭表達訓練內容又必須面向廣泛真實的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口頭表達訓練當然不局限于教材也不局限于課堂。對身邊身外的具體生活,每一個學生都有感受,雖然他們的感受程度有差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惡全心全意有著自己的認識,甚至有發表見解的欲望。教師組織適當的口頭表達訓練,內容關涉到他們所關心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無疑能調動他們參予訓練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去觀察體驗生活。
口頭表達訓練的形式力求豐富多樣。課堂教學中可組織學生評價文中人物,復述課文內容,發表讀后感,描述文中插圖等多種形式,課余組織專題演講會、辯論會也是有效的方法。
三、口頭表達訓練應納入語文素質評估體系
傳統的應試教育對教學評估往往依賴于一張試卷,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教學評估,則全面考查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既然口頭表達是學生必備的語文基本素質,那以口頭表達能力的高下來評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就有充分的理由。當前有些人以為開幾堂課外閱讀課、舉辦幾次朗誦會、演講會就是素質教育,這實在是對素質教育的誤解。素質教育的落實,關鍵還是根據素質教育的總目標,建立和完善語文素質評價機制。因此,口頭表達訓練要得到真正的培養,就必須把中頭表達訓練納入語文素質評估體系中,強化教學的導向,探索出口頭表達素質教育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