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亮丁
摘 ?要:剪紙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剪紙藝術引進學校美術課堂,合理有效地開展剪紙教學,讓學生在民間優秀文化藝術的熏陶中獲得美感,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又給學生們提供了更多的動手實踐機會,也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貢獻了一份力量。
關鍵詞:剪紙藝術;剪紙教學;興趣;審美;創新
一、播種“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剪紙藝術的魅力來激發學生對剪紙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剪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樂于學習剪紙的境界。在剪紙教學過程中,觀察、賞析是個重要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充滿心理活動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現代教育資源在網絡中搜集各式各類的剪紙作品,讓學生在觀察賞析的同時,感悟剪紙不同于繪畫的神奇魅力。農家小院中的蔬菜瓜果,晴天麗日下的花鳥蟲蝶,平凡生活中的溫馨細節等,無處不洋溢著自然的和諧與生活的美好。
剪紙教學還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學生童趣盎然,適宜教學簡單常用、趣味性強、裝飾味濃的作品。如教師示范剪一只可愛的小兔,請學生開動腦筋,給她找個好朋友,學生紛紛出主意,有的說再剪一只放在一起,有的特別熱心說多剪幾只讓她們開心地做游戲。教師將手中的紙對折,剪出同樣大小的兔子,打開便是一對。再將同樣一張紙折多次,便剪出了一串,學生在驚喜中會認真觀察和思考:一對小兔是怎么剪的,折紙有什么學問?此時,學生會迫不及待地動手嘗試折一折、剪一剪,在濃厚興趣的指引下,學生很輕松地掌握了對稱式的剪紙方法,同時自由式和花邊式的圖案也是有趣味的教學內容。教師只需在教學中適時地啟發和指導,學生在高漲的情緒中,就自然而然地學會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剪紙技法。
二、收放自如,建立“有序”的課堂秩序
課堂教學的和諧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情感教學心理學認為,良好的情緒會使一個人的感知變得敏銳,記憶獲得增強、思維更加靈活,有助于內在潛能的充分展示。實際教學中,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與引導兒童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難免會出現矛盾。如教學中,教師一旦出示新的作品,請學生思考其剪紙技法時,學生立刻會積極參與討論,這時可能會出現各抒己見、爭執不休的情況,在實踐創作中,還有可能會出現自由結對討論合作的情形。剪紙藝術需要創新,需要張揚個性,這就需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對于課堂上的“有序”與“無序”要做到適當調控,收放自如,既不放縱,也不壓制,讓他們在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作品完全地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對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十分有利。
三、指導觀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觀察能力的培養,敏銳的視覺感受和正確的觀察方法是剪紙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有步驟、分層次地仔細觀察,在交流討論中說出作品中的剪紙符號和結構元素,經過多次、反復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在觀察和對比中增強學生對剪紙結構和符號的視覺敏感,以達到創作時實現剪紙內容的豐富與精致。
四、澆灌“新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在剪紙教學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學會剪紙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還應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勇于創新。
(一)創設情境,啟發想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活躍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并積極嘗試實踐,讓學生充分體驗參與的快樂和成功的欣慰。
(二)歸類技法,同中求異。在剪紙教學中引領學生自主發現剪紙的規律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學生需要欣賞和臨摹很多傳統剪紙作品,通過鼓勵學生敢于想象、大膽創作的實踐活動能激發他們感受美、創作美的情趣。
(三)融入童趣,剪出新意。剪紙的教學內容應力求構思新穎,趣味性強,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起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表現欲望和創作沖動。剪紙內容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都可以用剪紙形式表現。小學生的心靈世界豐富多彩,對任何美的事物都能表現出他們的喜愛。教師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的事物進行歸類,如水果類、卡通人物類、服裝類、玩具類等都可以用剪紙形式表現出來。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對水果十分感興趣,教師讓學生大膽地剪出各自喜愛的水果,單個的水果易于表現,學生很快就能剪出形象逼真的桃、梨、蘋果、香蕉等,教師此時因勢利導,請學生在一張大紙上將水果組合拼裝成盤,學生在創作時勢必要考慮水果的擺放和陰剪、陽剪技法的穿插。同時,卡通人物也是學生鐘愛的剪紙內容,可以將服裝的創作融合到卡通人物的表現中。
總之,剪紙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學生用靈活的雙手剪出美好愿景的同時也促進了身心的和諧發展,使他們在美的境界中逐漸成長為具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