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夢芳
摘 要:我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教育,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淵源流長、一脈相承,各時期各學派的教育家都有其鮮明而獨特的觀點,可謂百家爭鳴、各放異彩,這些古代教育思想涉及的教育方法、教育原則及意義等,不但在當時社會產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當今社會教育也有著劃時代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社會;教育;影響
中國古代教育理論與思想推崇道德修身、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尤其是對于古代修身養性與道德教化的一些方法,無論是對于當今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對于現代教育,其蘊含的當代價值不容忽視,因此,值得我們對此深入思考與研究,以期望充發發揮其對當今社會的積極影響。
一、優秀道德思想薪火相傳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師者、官員以身作則的表率示范作用尤為重視,這個觀點依然值得現代人學習和借鑒。譬如,孔子曾在《論語·為政》中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它提倡以身作則,以師者自身推崇高品德及端正行為影響身邊的人。可見,古人在教育上既注重傳授文化,而且更重視育人。而今現實生活中,部分人認為現代教育分工劃分越來越細,德育教育應是思德教師的職責,教師教好教學任務就行了。存在這種錯誤認知偏差,就在于他們忽略了德育教育蘊含和滲透在文化知識教育之中的道理。另外,孔子學說道,“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風必堰。”指出了社會道德風尚也取決于統治者自身的修為道德,若統治者以仁義行政,才能影響百姓向其學習,崇尚遵循德行,從而帶動全社會的良好風氣。同樣說明了這個道理。
2、長善救失,教學相長
“長善救失,教學相長”出自《禮記學記》中,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來看,均有著不同的解讀。“長善救失”促使教師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態,對學生一分為二對待,針對學生的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幫助他們克服缺點。此外,教師也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促使其發揚自身的優勢。而“教學相長”啟發和告誡教育者,“教”與“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同樣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只有在教時發現自己的困惑不解的地方,才能夠積極督促自己進一步奮發學習和提高,從而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彌補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長善救失,教學相長”的理念對我們現代倡導的終身學習、愛崗敬業的道德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二、傳統教育方法的借鑒
1、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作為孔子重要思想之一,在《論語·雍也》中提到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于資質中上等者,能教導其較為深奧的道理;而對于資質較差者,很難使其懂得深刻的道理。可見,教育家孔子在當時就善于根據學生的個體特點,有針對性地教育。此外,這一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朱熹、張載及孟子等教育家身上也有所體現。比如,宋代張載曾提出“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才,乃不誤人也。”這都與當今社會教育背景下提倡注重挖掘孩子身上潛能和個性等教育導向相一致,家長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而不是將個人意愿強加給他們,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快樂的發展。同時,教育改革精神也古代傳統教育觀念異曲同工,要求教師立足于學生,尊重學生,正確對待其個體差異,從他們的不同特點出發進行教導,進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2、循循善誘,善教善學
在《論語·子罕》中提及“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授業時多以朋友的身份與弟子交流與討論,再進一步啟發誘導對方,使對方逐漸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公冶長·二十六》中記載了孔子與弟子顏淵、季路的一次交談中,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對話大致意思是弟子子路和顏淵侍立于老師孔子的身邊,孔子說:“你們可以談談自己的志向?”顏淵回答:“我愿意不夸耀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表示:“愿意拿出自己車馬,衣服和皮袍,同朋友分享,用壞了也沒有怨言。”弟子也想知道老師的志向,于是孔子表明志向:“讓年老的安心,獲取朋友信任,使年輕的子弟得到關懷。”我們從孔子和弟子的對話中不難發現,教師是以商榷而親切的態度發問的,而學生也以真誠的情感回答。在這里,師生間是平等和諧的關系交流,教師沒有自居至高無上,以寬松的氛圍讓學生發問,并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孔子師徒的對話為我們現代教育作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循循善誘,善教善學。
三、古代管理思想的影響
1、有教無類,一視同仁
在孔子時代之前,社會一直是“學在官府”當道,貴族才能享受到教育,故而貴族子弟在官襲上當據著優勢。到孔子時期,社會的政治文化發生下移的傾向,允許私學存在,孔子在此時開始創辦私學,以期望通過教育來培養和輸送賢士,以此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孔子便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觀點,即不管什么樣的人,只要有心向學,都可受教育,不因出身、貴賤和善惡等一些因素將其排斥在教育之外。我國自上個世紀末,國家全面推行和深化素質教育,其內涵指向教育對象的全面、整體、平衡的素質發展,這是面向全體學生指導教育方針。而古代教育主要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為封建社會的選拔官吏的體制。但是,現代教育著眼于每個人,故而,在當今社會教育體現了公平、全面性的原則和重要性。國家只有有效推行“有教無類”思想,擴大了教育的社會人才的來源,對全體社會公民的素質教育普及和提高才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有教無類”并沒有隨時代變遷而過時,在社會發展中具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2、稷下之宮,打破界限
稷下之宮是戰國時期田齊創立的高等學府,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創辦的私家主持的古代高等學府。稷下之宮具有著獨特的教育特色,它促成了天下學術百家爭鳴的格局。“游學”是其中一種常見的方式之一。師者可以在稷下招生講學,學生也可自由來稷下尋師求教,這就形成了“教”與“學”的自由方式。這種自由求學形式不但使當時學士們開拓了思想和視野,而且在一度程度上打破了私學的界限,思想也更具兼容性,促進了不同學說的交流和發展,與此同時,促成了不少新學說的產生和創立,極大地為培養人才創造了條件,稷下之宮成為學術爭鳴的中心。稷下之宮思想開放形式無論對高校,還是企業的現代管理具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參考價值。我們想要打破地域思想壁壘和限制,就要引導人們能夠暢所欲言,對某一課題或問題展開充分深入地辯論,在探討過程中博百家之長,抒一已之見,不但能完善思想觀點,尋找到絕佳的解決方案,還能保持民主自由、思想活躍的氛圍,從而不斷增強高校或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結束語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從整體上看,雖然是當時為維護和鞏固統治階段社會的意志服務的,故而它的內容或多或少帶有封建性的因素。但是,我們應當一分為二的看待,古往先哲的教育思想理論中依然存在有著合理、可借鑒的思想內涵和價值。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大膽借鑒和利用優秀的思想精髓為我們所用,從而繼承和發揚古代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并能與時俱時,根據當前的社會現實情況,在其基礎上勇于開拓和創新,不斷豐富教育理論和思想。
參考文獻:
[1]陳利民.論中國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6(5):42-44.
[2]門里牟,MENLi-mu.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精髓[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