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婷婷 王銀秋
摘要:體育課程的開設,是對文化課很好的補充、調節,其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身體,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品質。就小學體育教學而言,準備活動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既能幫助學生放松身心,更好地適應體育訓練,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引領學生,讓其更好地學習運動技能。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和探索了如何切實提高小學體育課準備活動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準備活動,有效性策略
準備活動是體育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小學階段是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身心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作用就更為突出了。這就要求廣大小學體育教師綜合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身體承受能力等等,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開展準備活動,從而為接下來的身體鍛煉、體育訓練奠定良好基礎。
1. 精心設計、組織準備活動,緊密貼合學生年齡階段
眾所周知,對于小學階段不同年級的學生來說,不管是他們的身體承受能力,還是他們的心理特點等,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想讓小學體育課準備活動更有效,對教師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須全面考慮小學生的年齡階段,精心設計,有序安排準備活動。如對于小學階段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普遍缺乏一定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且注意力渙散,容易經常開小差,尤其對一些競爭性等活動非常感興趣,對此,教師就可以依據低年級學生的這一系列特征,為其安排一些非常容易接受,且趣味、新穎的準備活動,如拍手操、搶占陣地、模仿動物操等等,讓他們整個身體都活躍起來;對于小學階段中年級學生來說,在具體設計準備活動時,不光要有效突出實用性,還要充分體現出趣味性,有必要的話,可以制定一些簡單易懂的規則,這樣會讓學生更有責任,更有擔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運動一定不要超負荷,如徒手操等準備活動;對于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在具體設計準備活動時,既要保證一定的運動量,又要充分體現出美感,目的是讓高年級學生的身體更協調,肢體更靈活,讓他們全身心地享受運動,如一些健身操、搏擊操等一系列準備活動,不僅非常新穎,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
2. 通過準備活動積極引導,誘發學生學習動機
對于小學體育教學而言,準備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縱觀實際,我們發現在準備活動中,有部分學生都面臨著問題,具體來說,有體力負荷不了,也有覺得這個準備活動實用性不強,根本無法有效促進接下來的技能學習等等,導致在實際的準備活動中,學生根本一點都提不起興趣,照此發展下去,怎能確保體育課堂的教學成效。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準備活動加強引導,尤其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動態等,在此基礎上,再做精心安排,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對所設計的準備活動激情滿滿。如:在課堂中可以巧妙運用以下小測試(如立定跳遠、100米加速跑等),具體分以下兩種情況進行,一是直接開始,二是前期做好充足準備,再開始,看看這兩次的測試成績有何不同,測試成績是最直觀真實的,它可以讓學生深入認識到準備活動的重要性,也可以與時俱進,有效借助網絡平臺,就準備活動,帶領學生廣泛收集一些理論知識,再留有一定機會,與學生一起探討、總結,還可以通過校園運動會、班會等一系列活動,大力宣傳,廣泛普及,讓學生真正從心底里認可準備活動,內心認可了,學習動機才會更強,那么準備活動的有效性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升。
3. 緊密結合準備活動和運動項目,推動課堂教學質量提高
小學體育課準備活動與課堂教學效率是息息相關的。在小學體育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把準備活動與運動項目緊密結合,且密切關注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再嚴格依據課堂教學內容,讓準備活動更加有效。如:在教學籃球時,小學體育教師可以有序組織學生進行以下練習,如韌帶、關節等等,讓學生的身體真正活動開,如可以巧妙運用各種準備活動(如跳躍投籃、運動接力跑等),奠定接下來課堂教學順利高效開展的基礎,說白了就是讓準備活動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切實發揮出自身的實效性。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準備活動還應緊密貼合教學內容的性質,如:足球運動注重的是團隊協作,因此,要想讓足球訓練更加有效,就必須高度重視各個隊員彼此的默契配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緊緊圍繞足球運動的這一性質,有目的性地準備活動,如合作性準備活動(如兩兩傳球等)。另外,創造性準備活動(如競賽類游戲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教學長跑時,可以運用像搶位置等這類型競賽游戲,這種準備活動與游戲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不僅賦予了準備活動新的生機與活力,還能讓學生的反應更迅速、靈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體育教師來說,既要高度重視準備活動的設計,又要把準備活動落實到位,如此,才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訓練中,讓學生熱情滿滿,高度集中注意力,從而真正打造出高效小學體育課堂。
參考文獻:
[1]陸軍. 小學體育課中提高準備活動效率的實施策略[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5(3).
[2]吳海霞. 小學體育課準備活動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