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鳳瓊
摘 ?要:所謂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對某一學科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逐漸形成的具有該學科特點的技能和素質。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科核心素養為個人的學習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就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能力來探索科學新穎的教學策略,爭取合理滲透核心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更好地實現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策略;滲透
隨著教育理念的改進和完善,核心素養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不僅體現著學科教育的理念和價值,也是學生在未來人生發展過程中的必備品質。而小學生正處于知識啟蒙階段,也是習慣形成和素質萌芽的最佳時期。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認真分析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結合其特點來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夯實基礎。
一、豐富語言活動,鍛煉語言構建
語言構建與運用是指通過對語言的積累、整理和實踐,逐漸掌握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律,并在某一生活情境中可以自如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然而這種能力只能在不斷的實踐和積累的過程中慢慢形成,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語言實踐。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妨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通過誦讀教學、設置開放性問題、創設辯論情境等手段來豐富語言實踐類的課堂活動。以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幫助學生領悟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律,并鍛煉學生快速構建語言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長江之歌》一課時,因為現代詩歌語言具有一定的音韻之美,我便加強誦讀教學。首先我給學生播放課文的朗誦音頻,讓學生校正字音、觀察斷句,然后我再為學生播放歌曲《長江之歌》,將課文以歌唱的方式演繹出來。之后我便引領學生分析如何朗誦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以此引導學生探析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律,并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學習《落花生》一課時,我便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比如:“學了這篇課文,你得到哪些啟示?”“除了花生之外,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教給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些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自由組織語言進行作答,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進而為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奠定基礎。
二、課堂合理設疑,促進思維發展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只有理科類學科才對學習者的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語文則主要依靠死記硬背。其實不然,比如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就要調動思維能力來理解課文含義、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思維品質也是核心素養理念下語文的重要教學目標。而考慮到問題對啟發學生思維具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來進行合理設疑。以激發學生思考的動力,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丑石》一課時,為了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我便盡量多問少講。首先我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然后我提問道:“文中‘我’對丑石的態度有什么變化?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學生闡述因為丑石身份的變化導致“我”對它態度的改變,繼而產生慚愧之心。然后我繼續問道:“那么作者是如何描述丑石的‘丑’的?從全文看這么描寫有什么目的?”當學生做出分析后,我再加深問題的難度:“請對丑石的經歷做出概括,你能從中感悟到什么道理?”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設疑方式,可以引領學生逐步深入地分析課文,同時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引導課文鑒賞,提升審美能力
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并引導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去發現美和創造美,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但是,小學生學習經驗不足,且藝術觀念尚不成熟,所以在語文學習中很難把握鑒賞的方向和方法。另外很多教師缺乏和學生交流互動的意識,習慣采取灌輸式教學法,這進一步抑制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為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語文水平采取合適的手段,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賞析和評鑒,并傳授給學生鑒賞文章的方法。從而幫助學生領略和感受文學之美,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游園不值》一課時,我先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以這首詩為主題的動畫視頻,該視頻中將詩人游園看花、敲門久久不應以及墻上杏花探出墻壁等詩中景象生動地呈現出來,然后我提問道:“在游園過程中,詩人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學生答道:“最開始有些失望,因為園子主人沒有開門。但是后來看到一枝紅杏,詩人的心情又明朗起來?!庇谑俏依^續引導:“請仔細閱讀三四句,為什么一枝紅杏就能讓詩人開懷呢?”學生經過一番思考給出各種結論,比如:“一枝紅杏代表了滿園春色,詩人看見紅杏就仿佛看到園子里的景色,滿足了此行的心愿?!敝笪以僖龑W生根據詩句中的“關”“出”等動詞進行深入賞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鑒賞技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滲透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傳承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來屹立不倒的核心力量,是值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學習和傳承的。而語文教育承擔著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職責,并且文化傳承與理解也是語文學科的重要核心素養。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喜好來合理融合傳統文化。爭取借助傳統文化元素為語文課堂增添活力,并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例如:我國傳統文化的種類十分豐富,有繪畫、書法、音樂、舞蹈、建筑等等,而這些都與文學有著一定的聯系,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便結合課文內容滲透相應的傳統文化元素。比如在學習《唱臉譜》一課時,我便給學生展示各種形態的臉譜,并讓學生猜測各種臉譜所代表的人物特點。然后我再給學生播放一段京劇,同時拓展其他劇種以及戲曲中用到的各種樂器。而在學習古詩詞時,我則為學生展示相關的國畫作品和書法作品,并鼓勵學生選擇一種進行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并增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信念,進而提升語文教學的價值。
總之,作為當前教育環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對核心素養內涵的學習與理解,并將其合理融合到教學實踐中,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更好地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陳莉.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新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57-58.
[2]曹敏.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