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坤
摘 ?要: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基地,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視課堂教學活動,希望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既能夠收獲知識又能夠不斷提升能力。在本篇文章中,筆者根據多年實踐教學經驗談一談應用以下幾種不同的教學手段如何開展有效數學課堂,進而提升小學生數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研究策略
新課程理念下,廣大教育工作者開始探究新的方法來豐富教學課堂,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同時提升他們學習效率和綜合能力。數學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必須學習和掌握的學科之一,對其未來發十分重要,教師秉承新的教學理念應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數學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以及提升他們思維水平以及綜合能力。
一、創設激趣課堂,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人們常說,習慣對于人的一生來說十分重要。而良好習慣的養成源于興趣,興趣是支撐學生堅持下來的有力支柱。新課改后,廣大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視學生對于課堂以及學科知識的興趣,通過各種手段打造激趣課堂,希望全體學生都能夠產生濃烈興趣。
例如,學生在學習“面的旋轉”一節時,小學數學教師通過創設激趣課堂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課堂上,數學教師展示出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留在天空的線、窗刷擺動過程中留下的扇面以及旋轉玻璃門的圖片,學生很快被圖片吸引,教師順勢說道:“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圖片,想象一下它們動態發生的過程,發現其中的規律,并且嘗試使用身邊的工具進行模仿!”學生興趣被激發出來,全身心投入到了數學教師剛才提出的問題上,動手操作起來。有的人用鉛筆制作出一個小旗,手持鉛筆一端轉動起來,引起了其他同學的興趣,教師也借此展開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認識到平面圖形旋轉過后的立體圖形的樣子,同時提升他們課堂學習興趣。
二、采用分層教學,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動力很大,但是卻很難收獲到相應的成績,這與他們的生長環境以及自身智力水平有一定關系,使得其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落后的現象。針對上述客觀因素的存在,小學數學教師秉承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將分層教學法應用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中,將學生分成幾個不同層次,并且在準備教學方案時針對不同層次設計不同問題以及應用不同的策略,希望各個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中收獲相應的知識,提升自身綜合能力。
例如,學生在學習“反比例”一節時,小學數學教師通過采用分層教學策略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變化的量、正比例等知識后,小學數學教師展開了反比例教學,但是考慮到學生對于前面知識掌握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課堂中以長方形的面積為例引導后進生積極地完成長方形面積表格的填寫,使之對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產生興趣,同時鼓勵中等生回答“表格中兩條邊長的變化關系”,引發他們積極思考。隨后,教師順勢引出“反比例”定義,促使優等生根據反比例定義解答實際數學問題,同時為其他學生做出榜樣,使之模仿優等生解題思路完成其他題目的解答。小學數學教師通過考慮到所有層次學生的特點展開分層教學活動,不僅對于所有學生十分有益,還能夠有效促進他們在學習中能力的不斷提升。
三、合理利用錯誤,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數學作為難度較大的學科之一,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以及完成數學練習題時都會出現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錯誤,造成成績不是很理想。針對上述情況,小學數學教師沒有直接批評學生,而是鼓勵他們合理利用錯誤,將學生出現的錯誤作為教學資源,這樣能夠促使其能夠清晰地認識到錯誤,還能夠避免錯誤再次發生,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為提升數學學習效率奠定基礎。
例如,學生在學習“圓柱的表面積”一節時,小學數學教師通過合理利用學生在做題時出現的錯誤展開教學活動,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習慣。課上,數學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了計算圓柱的表面積知識點后,展示出練習題“想要制作出一個高5分米。底面半徑為1.5分米的無蓋圓形鐵桶大概需要消耗多少鐵皮”。學生看到題目,很快便將利用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寫下來,然后將題目中的數字代進公式完成計算,反而忽略掉題干中的“無蓋”兩個重要字眼,導致計算出錯。教師在學生出現錯誤后,不要及時指出,而是鼓勵他們再次讀題和審題,并且仔細鉆研每一個字眼,使自己發現自己所犯的錯誤,這樣才能夠避免他們在以后做題時不細心的現象再次出現,同時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小學數學教師通過合理利用學生做題時出現的錯誤能夠有效提升他們數學學習效率。
四、借助問題教學,培養學生思維水平
新課改后,小學數學教師開始嘗試應用問題手段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從不同角度設置問題,引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促進學生數學學習和思維的不斷發展。小學生在問題引導的數學教學環境中積極性很高,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可以為日后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學生在學習“三角形的分類”一節時,小學數學教師通過借助問題展開教學有效提升了學生思維水平。一上課,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出形式各樣的三角形,并問道:“同學們,如果老師想將這樣的三角形進行分類,能夠分成幾類呢?”學生立即開始思考并展開討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教師又問道:“大家把這些三角形分成不同類型的標準是什么呢?”有的學生說三角形的大小,有的說三角形的形狀。數學教師隨之將學生提出的幾種不同方法寫在黑板上,并帶領他們一起進行分析,由此來引出直角、鈍角和銳角三角形,促使其能夠學會根據三角形角的大小進行分類,同時認識到角是區分三角形的重要特征。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中通過提出不同的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能夠調動其學習動力和提升他們思維水平,為其后續深度學習三角形知識奠定基礎。
一言以蔽之,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中,采取幾種不同的有效教學策略展開教學,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還能夠培養其數學素養,使之能夠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以后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曉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15(45):93-93.
[2]楊步升.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2(20):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