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力米提 ? 于森
摘? 要:在解數學題中,審題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學會正確審題,有利于很快找到解題思路。在審題的過程中準確掌握分析問題能力是學生要最終達到的目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也在審題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審題;聯想;分析能力
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是適應時代發展和培養新一代的需要,這是教育的根本出發點,也是課堂教育的首要任務。分析能力是智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無論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學習過程中,經常會看到有些同學拿到題目無從下手,也有的學生因沒有正確理解題意而造成錯誤等現象,其原因就是不會審題。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怎樣弄清楚所遇到的問題呢?首先要明白我們所說的審題和分析解題思路。
審題,首先要強調“嚴謹”:“嚴謹”是數學審題最重要的策略,數學語言的表述往往十分精確并具有特定的意義,審題就需要看清題目的每個字、詞、陳述詞、關鍵句,“嚴謹”地領會其確切含義,才能正確解題。只有領悟其確切的含意,才能尋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叩開解答之門。
審題,要注意抓住“關鍵詞”:有些學生看題目的時候,從頭到尾看了幾遍,還是沒有明白題目說的是什么,結果計算出來的是錯誤的答案。做題的時候要注意題目說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要弄清楚以后再開始做題。
審題,思索的空間要寬廣,大多數情況下一個數學題目的解釋方法會有很多種。在解題的過程中,要用各種假設、猜測,最后推理出來。如果遇到不會解的題目的時候,先猜猜它的結果,會產生怎么樣的結果呢?然后進行合情推理演繹,想想這里應該有什么樣的知識點,需要哪些中間量進行變換,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在數學課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探索和體會:
一、結合實際創設情境,養成學生良好的分析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形成和發展學生分析能力的需要。養成良好的分析習慣,比擁有大量學術知識更重要。
1.興趣是調動學生分析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分析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創設情境就是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讓教學進入情感領域,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并憑借情境,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2.分析是一種有目的的感知活動,在沒有明確的感知任務時,對象往往是膚淺的、不完整的,明確了目的任務去覺知某一事物,覺知的對象就比較完整清晰。因此,必須養成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進行分析的習慣。
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分析心理品質
分析時要細心,即分析時要細致,不放過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不細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規律。所以分析不僅要親眼看,還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細致、精細分析。但是單單有細心還不夠,分析事物時更要有耐心。
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當好學生科學分析的引領者
數學課上,教師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師的作用不是告訴,更不是灌輸,而是幫助,是引導,引導學生把研討朝中心問題方向靠。
1.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興趣,培養其分析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不是靠別人哺育式地灌輸的,而是要靠自己在分析實踐中“悟”出來的。剛開始分析時,學生免不了要胡想、胡說、胡干,但在分析活動中會慢慢掌握分析的方法和步驟,然后教師再引導他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
2.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分析機會。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主要是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此外,科學研究對象的廣泛性,使得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找到可供分析的實例,引導學生去分析和思考。由于這種分析活動的對象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并且由學生本人相對獨立地進行分析,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對于其他能力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四、傳授科學的分析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沒有科學的分析方法,學生的分析能力也得不到較好的培養,因此,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分析方法也非常重要。
1.順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間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時間上有各自的發展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在分析時根據分析對象的特點,做到心里有個分析的“序”。無論是方位順序分析還是時間順序分析,它們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種分析方法貫穿于一次分析全過程,就不可能分析得全面、細致。因此,只有用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方法,圍繞分析目的進行分析,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間的聯系和變化。
2.比較法。比較是人們認識自然事物或現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自然教學中,運用比較分析容易發現自然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異同。
3.推斷法。在自然教學中指導學生分析時,不應使學生局限于通過直觀形象反映客觀事物,必須引導他們學會邏輯判斷和推理,把分析同思維的間接性與概括性結合起來。只有在分析中思維,在思維中分析,才能真正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實驗前、實驗中及實驗后進行有根有據、合情合理地推論訓練,才能真正把“觀”與“察”有機結合起來。
4.想象法。學生在認識自然事物時,不僅能感知直觀的事物和現象,回憶他們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事物和現象的“形象”,而且還能把這些感知的和浮現的表象在大腦中進行組合加工,形成新形象,這就是學生學習自然的想象過程。在指導學生分析時,教師若能適時啟發學生想象,就可使分析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廣闊,從而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5.提綱法。在學生分析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之前,教師列出分析提綱,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分析,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分析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要給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機會,只有參與并注重實踐,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構建起自己頭腦中的知識體系,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逐步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落實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何郁.審題立意新方法[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7月.
[2]邵德彪.審題要津與解法研究[M]哈爾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