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亞瓊
摘要:表演游戲對幼兒認知、社會性等方面發展的重要價值已經是共識,但表演游戲對提升幼兒文學作品的理解的研究和論述較少且籠統。因此,筆者嘗試從表演游戲與文學作品的關聯性的角度,具體從表演游戲有助于幼兒對文學作品角色、內容情節和主題思想的理解的角度,對表演游戲對提升幼兒文學作品理解能力的價值進行了深入探析。
關鍵詞:表演游戲? ?文學作品? 價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表演游戲是幼兒最為喜歡的游戲活動之一。表演游戲指幼兒以故事或童話等文學作品的內容和情節為線索,通過角色扮演創造性地再現故事的游戲形式。
一、對表演游戲價值的認識現狀
隨著大家對幼兒游戲價值的認識,人們已經認識到了表演游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表演游戲能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包括語言的發展、記憶力的發展、理解能力的發展和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發展等。(2)表演游戲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包括移情能力的發展,社會性角色觀念的形成,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等。(3)表演游戲能提升幼兒的審美素質。包括表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4)表演游戲有助于幼兒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筆者在查閱整理文獻資料時發現關于表演游戲的發展價值的研究,多集中在前三點,而關于表演游戲對提升幼兒文學作品的理解的研究和論述較少且籠統。因此,筆者嘗試從表演游戲與文學作品的關聯性的角度,對表演游戲提升幼兒文學作品理解能力的價值進行深入探析。
二、表演游戲與文學作品的關系
表演游戲作為一種特殊的幼兒游戲形式,由于是以故事或童話等文學作品的內容和情節為線索,因此一定程度上會受文學作品的規范,具有一定的結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游戲開展前。首先,對主題的選擇往往主要是源于期望給幼兒帶來積極教育影響的童話、故事、寓言以及繪本等;其次,還會考慮到該作品的角色是否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對話是否簡明,情節性是否較強,是否具有較大的表演空間等。需要考慮到角色的個性是否形象鮮明,夸張有趣,是否能激發幼兒的表演興趣;最后,幼兒還需要熟悉文學作品,故事情節和基本對話。(2)游戲開展中。幼兒在玩的過程就是對文學作品學習的過程,通過表演不斷地深化對作品角色和內容的理解。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在原有的故事基礎上常會生成新的故事情節,甚至新的角色,從而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化拓展甚至改編。(3)游戲結束后。幼兒對文學作品已有了情景式真實的體驗和新的認識,在評議的過程中能闡釋出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三、表演游戲有助于提升幼兒文學作品理解能力
表演游戲一定程度上是顯性地進行游戲活動,隱性地進行幼兒文學作品理解活動。幼兒文學作品本身的故事情節、人物角色的形象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抽象的文字如何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表演游戲,需要幼兒發揮再造想象對文學作品進行理解。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有助于對文學作品角色的理解。選作幼兒表演游戲的文學作品角色,往往形象鮮明、個性特點突出。例如適合小班表演游戲的故事《小鈴鐺》,其中有小貓、小豬、小猴、小鴨幾個角色,每一個角色的對白句式和內容相同,但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進入了情境和角色,呈現出來的表演不同。因為幼兒要想深入游戲,就得揣摩角色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便深入地理解了文學作品角色。(2)有助于對文學作品內容情節的理解。幼兒進行表演游戲的文學作品往往在情節上富有變化、具有因果關系、具有起承轉合藝術特征。因此,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理解著人物的關系和思想感情的變化,把握著文學作品內容情節。(3)有助于對文學作品主題思想的理解。選作幼兒表演游戲的文學作品往往主題鮮明,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幼兒在表演游戲的過程中,進入情境和角色,通過移情進行操作和表現,加深了對文學作品主題理解。總之,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伴隨著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表演游戲開展過程中,是幼兒創造性表現文學作品的過程,具有游戲性和創造性的特點。我們在注重表演游戲對提升幼兒文學作品理解能力的價值的同時,也要注意防止過分注重幼兒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而進入了機械記憶和枯燥故事訓練的極端。
參考文獻:
[1]但菲,馮璐,王瓊.表演游戲對4-6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09(8):15.
[2]周少華.如何在游戲中促進幼兒個性發展[J]. 學周刊,2017(04).
[3]劉焱,李霞,朱麗梅.幼兒園表演游戲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3(03).
[4]李桂可.淺談幼兒園表演游戲的指導[J]. 課程教育研究.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