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中國共產黨從革命戰爭時期開始,克服重重困難開展“戰時教育”,在實踐中積累了黨領導中小學教育的寶貴經驗。新中國成立后,歷經鞏固新政權、恢復國民經濟、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全面完成“一五”計劃等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各歷史階段。黨始終堅持對中小學教育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政治培養方向,堅持辦革命的、服務人民的教育,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提出“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全力擔負起培養具有合格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教育使命。
隨著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本教育方針也得以確立,這一方針在貫徹落實中,也出現一些偏差。特別是“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自然災害以及其后的“文化大革命”,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受到嚴重挫折。
(一)確立和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
1956年,隨著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時期。
感受著新形勢帶來的新氣象和新變化,我國教育領域也面臨著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教育的新課題。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了實現這個教育方針,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導?!鼻宄鼗卮鹆私逃烧l領導、為誰服務,以及怎樣實現它的服務功能的問題。
在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全國范圍的各級各類學校,積極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據《寧波中興中學校史》記載,寧波中興中學在教學上,要求各學科遵循“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和“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原則,語文教師經常布置學生寫調查報告,注重現實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結合;數、理、化教師注重測量等實際知識教學,自制校園用水準儀,用平板儀實地測量土地,寫實驗報告;提倡小發明,自造一臺土機床,以及超聲波的強化器等;生物老師大搞試驗田,大量種植各種農作物并采取措施防治病蟲害,飼養雞、鴨、鵝等各類小動物,既改善生活又使學生獲得實際知識;政史地教師積極編寫鄉土教材,講階級斗爭史、地方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音、體、美教師開展大唱革命歌曲、辦墻報等活動,學生自導自演,組織宣傳隊上街宣傳,慰問軍烈屬,體育場自己建造,雙單杠自建。從1958年下半年到1960年初,在黨團員帶領下,他們還與駱駝中學組成聯合墾荒隊,上山去汶溪蔡夾岙種番薯,借當地庵堂和道士觀為食宿地,以佛殿為課堂,大辦工廠、農場、畜牧場,學生白搭豬舍,養豬10多頭.除改善生活外,還賣給莊市供銷社,堅持半工半讀。
據四川《三臺中學校史》記載,四川省三臺中學響應“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全校師生下鄉大種試驗田,并且建設小高爐數座。師生到城周邊2~8公里的鳳凰山、長坪鄉、柳林灘、新渡口開荒播種,執行中央“保糧保鋼”的指示和響應“全民動手增產節約,大種蔬菜”的號召。
據安徽《績溪中學校志》記載,安徽績溪中學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先后在高遷鄉的王莊、原勞改農場和程家塢辦起三個農場,開展大規模的勤工儉學活動。從1958年開始,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學校通過黨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有效發動全體師生,在農場和校內劃出14畝地進行大規模的種菜活動。收獲的蔬菜,以略低于市場的價格售給學校食堂,其收入的30%上交學校,70%發給班級。這樣,每位住校生每學期可獲10元左右的伙食補貼。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每年收獲十幾萬斤的蔬菜,收成好時曾達到24萬斤,既鍛煉了師生,增加了學校與個人的收入,也為克服三年困難時期創造了一定的物資條件。在這項活動中,學校也開展了一些科學實驗,其中收獲的單個蘿卜有的競達36斤。農場成了學生勤工儉學和此后“學農”的主要基地。也是從1958年開始,隨著復辦高中的建設,建校勞動成為學校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主要課題之一:學校發動師生到26里以外的山區搬運木頭供建筑工人建筑最后一排平房教室(今高三教學樓原址),有的師生一天來回兩趟,奔波百余里,既節約了運費、贏得了時間,‘又鍛煉、增加了師生的勞動觀念和技能。
(二)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
由于“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到1960年,我國國民經濟陷入嚴重困難的形勢。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確定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發展方針,從“大躍進”轉向大調整。經過4年努力,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在國民經濟調整的過程中,教育領域的調整也逐步展開。1960年11月24日至12月12日,中央文教小組根據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和國家計委《關于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控制數字的報告》精神,在北京召開全國文教工作會議。會議強調,教育戰線要堅決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和“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要正確處理教育事業發展同生產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關系,以及數量和質量、政治和業務的關系;要妥善地解決教育事業發展過快、戰線過長、勞動力占用過多的問題。根據這些會議的精神,中央文教小組向中共中央報送《關于1961年和今后一個時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報告》,對教育事業的調整作出了全面部署。
成都七中在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過程中,“積極慎重”、適當放慢步子地進行“教改”。黨組織特別加強了政治思想工作,繼續對教職工和學生進行“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教育,提高其思想覺悟。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據林文詢主編的《成都七中校志》記載,經過調整,“師資力量更增強了,學校規模也更合宜了,從干部到教師的指導思想更加明確了……”“從工作上,我們在上級黨委和教育局的領導下,近半年來主要對廣大師生進行了階級教育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教育和教育方針以及培養目標的教育。在正面教育的啟發誘導下,不少學生已開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來認識生活,懂得道理,從而樹立了革命的大志。我們的培養目標是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我們的任務是一方面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一方面是培養直接參加生產勞動的建設者。在這個問題上,一時間干部、教師、學生是很不明確的。因而有少數學生把升大學當作讀書的唯一目的,而相當輕視體力勞動,特別是輕視農業勞動。針對這個情況,我們多次地展開學習,以侯雋的事例教育學生,并向學生家長宣傳,力圖使這個‘移風易俗’的工作更快一點。這樣,近一二年來,一方面,我們有一些學生升入大學學習,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學生到農村或其他生產勞動戰線上去工作。如近二年到農村去參加農業生產的40余人,其中很多表現很好,工作積極?!?/p>
成都樹德中學把黨團組織建設和學校管理工作結合在一起,取得很大成績。在這一時期,尤其值得敘述的是1961年至1965年,在黨組織支持下,鐘光新擔任校長后,采取的一些提高教育質量的措施,使樹德中學出現了教學秩序穩定,校風良好的興旺時期。其措施主要有:(1)調整教師隊伍。調進調出一些教師,使教師隊伍的結構更加合理,工作更加稱職。(2)為使教師熟練掌握教材,教師在教學上實行大循環和小循環,從實際出發,安排部分教師從初一到高三,為大循環;安排部分教師從初一到初三或從高一到高三,為小循環。(3)為穩定教學秩序,實行“四固定”,即固定教師、固定課表、固定教學計劃和教材內容,固定會議和生產勞動安排。(4)改進教法,減輕學生負擔。直到1966年前,學校窗明幾凈,書聲瑯瑯,培養了一批德才兼備有作為的人才,成為蜚聲市內外的重點中學。
經過實踐、探索和調整,中小學黨組織在辦學以及人才培養方向的把握上發揮了領導作用,使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關于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得到很好的貫徹與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