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剛
摘要:農村黨組織是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文章以鄉村振興研究為支點,以當前農村黨組織建設為基點,通過強化黨組織建設,構筑農村戰斗堡壘。分析加強新時代農村黨組織建設的必要性,并探索其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路徑,最終把科學的農村基層黨組建設方式運用于社會實踐的治理當中,以切實提高新時代農村黨組織建設的實效性,創新新時代農村黨組織建設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實現新時代農村黨組織的優化和農村社會治理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黨組織;路徑探索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從國計民生的角度出發,從中國發展現狀著手,從農村建設實際思考,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我黨第一次以戰略的高度規劃農村社會治理,目的就是提高農村社會化程度,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而在農村社會治理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農村黨組織,“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農村黨組織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的程度,關系到農村發展的未來,因此必須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
一、加強新時代農村黨組織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一)加強新時代農村黨組織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黨政軍民學,東南西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才能更好的把農村的黨務工作做好,才能鞏固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農村黨組織的狀態直接決定了國家政策的執行和國家治理能力的水平,尤其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強化和加強農村黨組織的建設更是迫在眉睫。
(二)加強新時代農村黨組織建設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結果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些需求都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硬道理來解決,而我們發展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一直制約著新時代國家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必須盡快解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二、新時代農村黨組織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新時代農村黨組織的特點
第一,農村黨組織文化程度偏低。農村黨組織人員文化程度極低,嚴重影響了基層黨建的整體素質。村級黨組織中有大學學歷的人員基本為零,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不到2%;初中以上學歷不足10%;其大多數人員都是小學水平,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職業教育。缺乏思想解放,工作能力有限。尤其是現代化辦公手段的加入,村級黨組織更是“丈二和尚”,村級治理更是存于簡單化認識,缺乏相應本領,存在嚴重的本領恐慌。
第二,農村黨組織人員結構老齡化。村級黨組織存在嚴重的老齡化。老齡化就制約著農村推進現代化的進程。老齡人口思想認識不高,干事能力和干事積極性都會大打折扣,尤其是村級黨組織中的第一書記,很多都是終身制,沒有更新換代與時俱進的人員來做出相應的接替工作,有時村組織甚至出現了斷代現象,嚴重影響了鄉村振興。
第三,農村黨建“空殼化”。農村黨建空殼化表現在各種黨建機制的缺失與形式化,使得農村黨員日益分散而黨組織對于黨員尤其是流動黨員的整合能力日益降低。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務工經商,從而帶來的是農村黨員培訓和管理成為了一個難題,即使部分留守在農村的黨員也基本沒有更好的黨組織提供培訓,農村黨組織建設成了紙上談兵。
(二)新時代農村黨組織存在的問題
1.執政能力嚴重不足
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不凸顯。農村黨組織是黨的基層建設的核心力量,但是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村黨組織執政能力出現了嚴重的弱化現象。
2.服務性意識淡化。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名黨員我們要時刻牢記黨的宗旨,起到先鋒表率作用,而農村的黨員恰恰缺乏這種為民服務意識。
三、強化新時代農村黨組織建設路徑探索
(一)強化農村黨組織的執政基礎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農村改革發展的任務很重,必須突出政治功能,把農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堅決維護黨的絕對領導。加強政治能力建設,牢固樹立政治理想,正確把握政治方向,堅定站穩政治立場,嚴格遵守政治紀律,提高執政能力。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干在實處、走在前列,面對急難險重任務要敢于負起責任、挑起重擔,打頭陣、啃“硬骨頭”、涉險灘,用行動詮釋忠誠、用擔當彰顯信仰,敢擔當善作為,帶領人民致富,解決好人民內部矛盾。
(二)堅持走群眾路線,執政為民。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歷史告誡我們,背離群眾,脫離群眾,其結果必然導致亡黨甚至亡國。農村基層更需要農村黨員干部深入實際,走群眾路線,解決群眾問題。走群眾路線就是要求基層黨員干部要放下官架子,做出官樣子,本著人民利益至上,人民群眾無小事的態度,轉作風、下基層、走群眾,到人民群眾最困難、最需要、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三)規范農村黨組織建設,強化基礎設施。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質量不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黨的建設缺乏標準化、規范化,這就要把支部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納入黨的制度建設,作為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相結合的重要內容。我們國家有自己特殊的國情,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距都很大。這種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也決定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差異很大。
(四)強化農村黨員培訓,提高政治敏銳性。
加強對黨的基本理論的學習教育,讓農村黨員努力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自覺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分析解決問題,增強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加強黨性教育,進一步強化理想信念、黨性觀念、宗旨意識,進一步提高思想覺悟、政德修養、品行作風,進一步牢固信仰之基、從政之基、廉政之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李克強.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央一號文件[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本書編寫組.基層黨組織工作創新100例[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4]本書編寫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學習問答[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