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寧
摘要:進入新時代,黨必須團結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投身于偉大的中國夢中,在這個過程中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推動者、實踐者和最堅強的支持者,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更加自覺地維護人民利益,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創新時代潮流,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關鍵詞:群團組織? 中國夢? 建設
重視并善于發展與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的關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輝煌成就的重要經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中,群團組織不僅能夠始終圍繞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宗旨,堅定不移地跟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腳步,在政治引領群眾、示范帶動群眾、團結號召群眾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且能夠始終圍繞中國社會組織的“天然屬性”,堅定不移地履行“服務群眾”的歷史使命,在社會公共事務、社會公益事業、社會志愿服務等領域發揮重要影響。
一、群團組織的特點
2017年8月,習近平對群團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緊緊圍繞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這三個特性。
首先是政治性。“政治性是群團組織的靈魂”,是第一位的。群團組織的政治性突出的表現為,群團組織始終把自己置于黨的領導之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堅決貫徹黨的意志和主張,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經得住各種風浪考驗,承擔起引導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任務,把自己聯系的群眾最廣泛最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所以說政治性是群團組織的靈魂,是第一位的。
其次是先進性。習總書記強調,“把保持和增強先進性作為重要著力點”。新時代的群團組織,必須克服機關化和脫離群眾等現象,習近平著重強調,要切實保持和增強群團組織的先進性。新時代條件下,群團組織、要牢牢把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時代主題,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走在時代前列,在改革發展穩定第一線建功立業。
最后是群眾性。群眾性是群團組織的根本特點,也就是要“讓群眾當主角”。群團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更好地發揮群團組織作用,才能把廣大人民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群團組織要密切聯系群眾,把自己和群眾融為一體,關心關愛關注普通群眾,更好的為廣大群眾服務。
二、目前我國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發展的現狀
在革命戰爭年代,黨需要通過群團組織開展群眾運動,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動員起來,使其成為革命的主力軍。由于敵我斗爭形勢嚴峻,黨不能以公開的方式活動,因此黨需要通過組建群團組織幫助黨開展群眾工作,例如發動群眾、開展工人運動等。“建設群團是中共動員群眾的主要方式,也是反對國民黨軍事圍剿的需要。”在這個時期,群團組織與黨組織之間的聯系、與群眾之間的聯系都十分密切,很好地起到了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的中心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黨不再需要通過群團組織開展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帶領全國老百姓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黨的中心任務。群團組織在適應黨中心任務發生轉變的過程中顯得有些不適應。“雖然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仍然強調群團組織在業務、組織等方面的獨立性,但隨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實行,群團組織的自主空間被逐漸壓縮,最終與黨形成隸屬領導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得我國的綜合國力變得日益強大,同時也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市場經濟打破了原有的單位體制,人員的流動性加大,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松散,傳統的地緣、親緣組織正在加速轉變為業緣組織。然而長期以來,群團組織在應對經濟社會所發生的變化方面顯得準備不足,越來越像行政機關、群團干部也越來越像機關干部,逐漸形成了“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的不良傾向,缺少聯系群眾、深入群眾、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的服務意識。群團工作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群團組織肩負著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夯實黨的執政之基的重任。為此新時期黨的群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群團組織必須深化自身的改革,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提升服務意識,更好地服務于黨委政府的工作中心。
三、激發群團組織活力對策
要激發群團組織活力,就應該從組織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雙管齊下,才能夠達到平衡,綜合多方角度達到激發其活力的目的。
(一)改革管理制度,為群團組織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一是加大培育力度,確保群團組織穩步增長。要通過各種途徑及其形式,向社會廣泛宣揚群團組織,努力為其營造有利于快速發展的大環境,構筑有利于穩步成長的大體系,搭建有利于作用發揮的大舞臺。二是突出發展重點,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調整群團組織發展結構和整體布局。三是繼續通過降低門檻、放寬條件、簡化程序等措施創新注冊登記方式。這一點主要是針對廣大的社會組織而言的。引導社區社會組織注冊登記,鼓勵公益慈善、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類組織注冊登記,發展地域性基層組織,穩步推進科技類、工商經濟類行業協會的直接登記。
(二)加大支持扶持,促進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能力提升
以群團組織績效考核推動其規范化建設,加對群團工作規劃和社會組織大項目化扶持力度,逐步形成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錯位發展、功能有別的群團組織培育基地集群。要推動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內部治理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從業人員職業化、專業化。加大財政對群團組織活動經費專項支出的支持力度。
(三)重視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專業社工人才隊伍建設
近年來,群團組織聚集了越來越多相關領域的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已成為吸納人才和就業的重要渠道,成為大學生創業的重要載體。然而,當前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專職人員的素質、能力和工資待遇與人才隊伍建設、專業人才隊伍的總體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建立專職人員、專業人才的職業制度必須擺上議事日程。我們可以考慮尤其是在建設領域的人才培養和引進,將領軍人才、專業人才納入自己領軍人才序列加以支持和扶持,以人才培養支撐群團組織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名,劉國翰,何建宇,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周批改,周亞平.國外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來源及啟示[J].東南學術,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