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要:幫扶救助困難職工群體是工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困難職工群體如果得不到及時幫扶救助,就會影響職工隊伍的穩定,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針對新形式下工會應如何做好困難職工幫扶工作,提出以下粗淺的認識。
一、把握好工會幫扶困難職工的工作定位
開展困難職工幫扶工作是體現工會組織宗旨、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打造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對提高職工幸福指數,增強社會凝聚力,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開展困難職工幫扶工作是履行工會組織基本職責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總工會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指出:“工會干部要努力把自己錘煉成聽黨話、跟黨走、職工群眾信賴的‘娘家人’。”作為職工利益的維護者和代表者,做好對困難職工的幫扶工作是工會的基本職責。把工會建成困難職工群眾的“娘家”,既是黨的殷切期望,也是職工群眾的強烈期待,各級工會應該為困難職工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順應黨政所需、職工所盼。
2.開展困難職工幫扶工作是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作為職工利益的維護者和代表者,做好對困難職工的幫扶工作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困難職工幫扶工作不僅關系到每一位職工的家庭和諧,更關系到整個職工隊伍的穩定和企業的長遠發展 只有切實維護廣大職工利益,特別是困難職工群體的合法權益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調動和發揮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 進一步穩定職工隊伍,提高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為實現社會的發展目標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二、認清職工致困原因及救助工作現狀
要解決困難職工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認清致困原因,有的放矢地解決困難職工存在的實際問題。據調查,職工致困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職工遭遇家庭變故 常見的情況有家庭成員殘疾、患有重大疾病、子女升學或者遭遇過重大家庭變故、自然災害等 從而導致經濟上的困難。其中,因病致貧致困的困難職工占據了相當大比例,這些困難職工得到了工會提供的一些經濟上的幫助,但是對于他們來說也只能維持基本生活,需要工會給予不斷的支持和幫扶。
2.職工文化素質水平低。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部分困難職工因年齡、文化素質、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原因,適應和接受新技術的能力比較差,在勞動技能上不占有優勢,難以適應和接受新型的崗位及工作,在企業內部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從事一些技術水平低、收入相對較低的崗位工作,造成家庭經濟困難。
3.職工競爭意識弱。部分困難職工的競爭意識弱,缺乏過硬的心理素質,甚至“弱者”心理比較嚴重。因個人家庭狀況長期沒有得到改善,而產生了一種消極甚至是抱怨的不良心態,不愿意積極主動去嘗試改變,進而過度依賴企業的救助來維持家庭生活。
綜上所述,困難職工致困原因各異,困難程度亦不盡相同 較之前相比,工會對困難職工的幫扶力度有了很大提升,但依然存在問題,導致工會投入出現。
三、邊際遞減效用,目前困難職工幫扶工作存在的弊病
1.部分幫扶形式陳舊單一,以應急性幫扶為主
傳統救助模式基本大同小異,如節日期間到困難職工的家里開展送溫暖活動,送上慰問金和禮品借以表達工會對困難職工的關懷。傳統模式確實能夠解決困難職工短期生活困難,但因缺乏后續強有力的脫貧脫困舉措,難于從源頭上來解決困難職工的根本問題,傳統模式著眼于困難職工的表面困難,未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有可能忽略了對困難職工合法權益的維護,甚至會出現忽視工會工作性質,模糊自身定位,服務意識淡薄的現象,使幫扶工作落入形式化”“官僚化”的窠臼。
2.缺少對困難職工的心理疏導
長期的經濟困難可能會帶來精神上的巨大壓力,部分困難職工在思想上包袱比較沉重 出現自卑、孤僻、脆弱、焦慮等不良情緒,自覺低人一等,甚至自暴自棄,而傳統幫扶模式多為進行物質上的幫助而忽視對其不良心理進行干預,導致幫扶救助工作雖然投入了大量財物卻不見起色,甚至出現反效果。
四、對工會困難職工幫扶工作的幾點建議:
1.做好源頭維護
源頭維護即政策維護, 主要是充分發揮職代會和其他民主形式的源頭參與作用,凡涉及到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和重大事項,工會就要做好參政議政工作, 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就政策措施出臺中涉及職工權益的關鍵點, 職工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 進行協商溝通、交換意見, 反映職工的呼聲, 提出建議和意見。這樣才能從源頭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特別是維護好困難職工的利益,使職工所在單位在重大事項的決策時考慮的范圍更全面、更準確、更科學,達到代表廣大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
2.加強輿論引導
關心關愛困難群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各宣傳部門要堅持以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 大力宣傳解決困難群眾生活和生產問題的有關方針政策和具體措施,形成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局面。要繼續加大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職工群眾和大學生自主創業、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典型,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積極引導職工克服暫時的困難。多宣傳群眾的生動實踐,多報道得人心、暖人心的事情。要號召黨員、團員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積極開展志愿者幫扶活動,積極參與對特殊困難群體的社會救助工作。
3.加強精神幫扶,突出情感關懷
困難職工群體日常生活圈子相對較小,有點邊緣化,內心深處希望組織上能與他們經常溝通和交流。通過“情感關懷”,基層工會應發動在職的干部、員工,以組織或個人的名義,給聯系對象寫家書、發短信、建QQ群,主動家訪談心,不拋棄不放棄,噓寒問暖,表達關愛,如春風化雨,點滴入微,讓他們時時能感受到工會的關懷和溫暖,精神上得到慰藉,工會應該及時到困難職工家庭中開展思想工作,了解他們的思想和精神狀況,積極宣傳相關幫扶救助政策,讓他們看清楚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的發展方向。對于他們的思想顧慮要要明確分析,及時消除。通過增強心理健康宣傳力度,通過講座、咨詢、訪談輔導等多種方式開展職工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困難職工克服自卑、自閉、情感、交際、學習等各種心理陰影,必要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以促成困難職工積極樂觀投入工作生活早日脫貧脫困。
總之, 在新形勢下,各級工會要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努力建設和完善困難職工幫扶工作長效機制 轉變工作思路和觀念,探索困難職工幫扶工作的多種辦法和多條渠道,為建設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