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靜
摘要:本文主要從毛澤東文化辯證思想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文化建設和發展。一方面,文化建設的內容主要是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另一方面是經濟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和文化產業發展要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
關鍵詞:文化建設與文化產業;經濟與文化產業的關系;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時代特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重大作用)
1、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時代特征
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是我國綜合實力的基礎和支柱,體現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征程中文化強國建設的時代特征中來如何建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五千年民族精神印記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彰顯。
2、 要發揮文化的力量,促進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把文化資源轉變為現實的文化力量。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有機統一,內在的互動性和推動性。6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同時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和經濟的促進因素。
二、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
(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區別
1、 從發展性質上看:文化事業強調的是社會效益。體現公益性、公共性和基本性,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為公眾開展公益性服務,發展方向是為公眾提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產業則更體現出經營性和市場性,從事的是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組織機構,具有一定的市場盈利性,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2、 從目標要求上看:文化事業著重在于滿足人們的基本文化權益,文化產業則著重在于滿足人們多樣性的文化權益。文化產業以生產市場文化商品為直接目標。以市場需求為轉移,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領域,構建完善的文化產業鏈條,生產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性文化需求為最終目的。文化事業著重在于強化基礎,文化產業著重在于提升和擴張。
(二)在統籌發展中把握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聯系
1、 雖然兩者發展側重點不同,但兩者都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事業以追求社會效益為最高目標,文化產業雖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但產出的產品也要符合人民的對文化的需求。文化產業的發展的社會效益,恰恰體現的是人民群眾對文化的多樣性的需求,這本身就是文化的產品的社會性。它體現的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產品以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為前提,多推出精品、優質產品,釋放出最大的社會效益,使經濟效益賦予更多的積極因素。
2、 兩者都要融入并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文化事業弘揚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展現的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文化產業具有經濟屬性和文化屬性。從根本上講,二者是一致的。文化產業首先追求的是經濟效益。文化產品一定凝結著精神因素。文化產品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性需要的結果。文化產品的文化屬性是滲透因素。文化產品的來源是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過主流價值觀下的正能量的共性中的多樣性與豐富性,這種文化屬性的滲透,通過產品的結果體現了經濟屬性。
3、 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依賴、共同發展。文化事業的基礎性和文化產業的提升性是相互促進的共同發展。文化事業的精神基因是文化產業的發展的土壤,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文化產品來體現出文化的精髓,文化產業的經濟屬性會帶來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要素。二者在相互依賴的基礎上互為促進,共同發展。
三、經濟與文化產業的關系
1、 文化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70年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而奠定的一定的物質基礎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奠定了文化事業的基礎。經濟發展帶來了文化發展,引發了經濟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文化產業應運而生,文化的多樣性帶來了文化市場的繁榮。文化產品的經濟效益的實現豐富了社會的物質財富。
2、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分配制度使文化發展有了更大的空間。
公有制為主體體現的是文化事業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多種分配方式帶來了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多種所有制提供了文化產業的市場的多樣性,多種分配方式提供了文化產業的多樣化的經濟效益。在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中釋放出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3、 與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關聯
我國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但第三產業是廣義的服務業。文化產業是第三產業的一部分。文化產業離自然資源最遠。第二產業最近。也就是說,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較大。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或發掘條件就能發展文化產業。
四、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1、 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和發展程度結合起來。
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是東中西三個部分。東部是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特別是服務業發展繁榮。中部是能源資源豐富,工業發展集中區,西部是天然的自然資源,有較濃厚的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首先與具有地域特色結合起來。中部是在人口集中區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途徑把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和貼近實際的優質精品呈現出來。既要考慮創新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式又要注重長期性。
2、 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人才是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資本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必要資本;資源是地區所具備的文化資源;市場實際是人民對文化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廣義的是指文化產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和文化生產要素市場。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參考文獻
[1]惠鳴.文化強國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陳文輝.魯靜.產業規劃研究與案例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賈旭東.基于文化競爭的戰略研究.文化發展的理論與政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商志曉.周忠高.事業產業.舞動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強勁兩翼.濟南出版社.2013
[5]洪名勇.馬文彬等著.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6]劉世錦.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2014—2023).在改革中形成增長新常態.北京.衷心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