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孫韜颯 吳瑾 傅曉雯 胡小泳 陳琛
摘要:大學生兼職的情況在當下社會已經非常普遍,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大學生兼職勞動權益受損的問題。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遭遇過權益受損行為。然而大學生兼職并不視為就業,沒有建立勞動關系,因而無法適用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救濟。而我國的現狀使得兼職生不可適用勞動法成為必然。本文從多個維度為兼職大學生權益保護提供對策:用人單位一方應當主動與兼職大學生簽訂兼職協議;高校則應當加強管理與指導,增加維權支持;大學生在日常中要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懂得運用多方維權方式。
關鍵詞:大學生兼職;勞動者;勞動關系
當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在大學的空余時期在外打工,以補貼自己的生活用度或增加自己的實踐經驗。而大學生兼職,并沒有相應的制度對其進行規范。一般,在校大學生的打工可以分成三類,實習、勤工助學和除此以外的私自在校外打工。實習是在校大學生的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學生們實習回來后,高校一方還會對其進行打分評價,因此,實習活動不在本文所述的“兼職”范圍之內。第二類是勤工助學,2018年修訂的《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勤工助學活動由學校統一組織和管理。”因此,由學校統一組織和管理的勤工助學也不在本文“兼職”范圍之內。第三類是高校學生自行利用寒假、暑假以及其余空閑時間私自在校外進行的各種打工活動,該活動不受學校組織管理。本文所涉及的“兼職”范疇僅包括第三類。
一、大學生兼職的現狀
(一)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通過網絡問卷與實地調研的方式進行數據采集,采集地包括杭州師范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財經大學等在杭高校,共收集到272份數據。以下進行簡單的調查結果反饋。
首先,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50%的同學有過兼職經歷。剩余50%沒有兼職經歷的同學,也有有兼職經歷的朋友。兼職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一部分。
其次,大學生在兼職前會與用人單位進行協商,但是自身維權的知識儲備稍顯不足。調查顯示,在接受兼職工作之前,有84%的同學會與用人單位洽談薪資、工作時長等權益問題,但僅有54.4%的同學會在兼職前查閱相關兼職權益保障的法律信息。
第三,在各種兼職權益受損的情形中,工資較低、工作要求苛刻和拖欠工資三種情形較為常見,分別占51.4%、25%和17.6%。在大學生看來,與用人單位產生糾紛最主要的三個原因是自身防范意識差、用人單位不講信用、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分別占83.8%、51.5%和33.8%。
第四,從維權態度上看,大學生選擇的維權方式大多是與用人單位的理論。調查結果顯示,在自身權益受損時,有77.9%的同學會先與用人單位據理力爭進行維權,而后當中便有26.4%的同學選擇自認倒霉,下次謹慎。而選擇其余途徑的同學也應為維權成本等原因不了了之。
(二)法律現狀
1、大學生兼職不視為就業
《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二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這一規定,因大學生兼職未就業而否認了勞動關系的建立。由此可見,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在校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建立勞動關系。
2、大學生兼職不受勞動法保護
我國《勞動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小時的工時制度。”這一規定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相悖。在校大學生雖有許多的空余時間,但其在大學期間更需聽從學校安排,依照學校規定的教學進度學習相關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在時間段的安排上,大學生對時間的安排必須建立在不與課程相沖突的基礎之上。這一條件,顯然無法滿足用人單位對于在校兼職生一天八小時工作時間的時長要求。所以兼職大學生并不符合全日制勞動者的形式要求,應當認為不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
除上述的全日制用工形式外,當下還有一種非全日制的用工形式。非全日制的用工形式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全日制用工形式中工作時長等要求,但其在本質上并沒有脫離促進就業的根本目的。非全日制用工形式的派生,適應了勞動者自主、自由擇業的需要,本質上是為了緩解生存壓力,提升就業率。在校大學生的職業是學生,在大學期間并不存在所謂的生存壓力與就業壓力,其外出兼職的目的或為豐富自身經驗或為增加零用等,并不是為了就業。因此,在校兼職生也不會成為非全日制用工形式下的勞動者。
綜上所述,根據我國現行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大學生兼職不受勞動法保護。
二、大學生兼職權益難以保障的原因
(一)我國勞動法突出保護就業權
勞動法屬于社會法,立法模式應當是保護勞動者的“傾斜式”。而大學生卻沒有被賦予“勞動者”的身份被納入保護范圍,在當前的形勢看來,也存在必然性。根據我國現行勞動法的相關立法規定,就業與建立勞動關系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就業是勞動關系建立的前提條件。
這幾年來,大學畢業生的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的困難形勢也日漸凸顯。而其實,早在2003年,我國就已出現“困難就業季”,當年近700萬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政府面臨的重大壓力。因此,我國勞動法更傾向于保護勞動者的就業權。在社會化的進步過程中,我國的勞動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以就業為目的的人群(不僅限于畢業大學生)盡可能提供勞動權益保障。
反觀在校的大學生,身處學校期間并不存在生存壓力和就業壓力。在校大學生的職業仍是學生,最重要的任務仍然是學習。
隨著社會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一年比一年更多的大學生面臨著畢業現實,我國勞動力市場也必將承受更多的壓力。所以,就業與勞動關系相關聯,保障為以就業為目的人群的合法權益,是我國當下勞動法的使命,是在校兼職生不受勞動法調整的必然結果。
(二)教育部頒布法規缺位
《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六條規定:“高等學校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參加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但不得影響學院任務的完成。高等學校應當對學生的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給予鼓勵和支持,并進行引導和管理。”
2007年,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高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用于規范高校學生的勤工助學活動。2018年,經修訂的《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勤工助學活動由學校統一組織和管理。學生私自在校外兼職的行為,不在本辦法規定之列。”該條規定明確說明兼職學生不在學校統一組織和管理的范圍之內。由此,我們不禁可以大膽地推斷出教育部對大學生私自在外兼職的態度的否定的,才使得高校允許大學生以平等主體的身份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而沒有簡明規定兼職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以獲得更好的保護。教育部頒布的這項缺位法規,也是導致兼職大學生的權益無法得到傾向性保護的重要原因。
三、大學生兼職權益保護對策
在當前的社會狀況下,由勞動法保障大學生兼職的權益并不具備操作性,但是兼職大學生不適用勞動法并不意味著大學生兼職行為的合法權益沒有保障。
(一)用人單位:主動與大學生簽訂兼職協議
用人單位在與兼職大學生的關系中處于強勢的受益者地位,應當主動地承擔責任。其具體表現為主動與兼職大學生簽訂兼職協議,在協議中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同時,兼職協議應當滿足大學生兼職的最高工時、最低工資等要求。生活中,大學生屢屢遭遇的用人單位拖欠工資等情形,大多因為口說無憑而最終不了了之。因此,簽訂協議是大學生兼職的重要保障。
然而兼職并不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參加兼職不能與學校的教學安排相沖突,因此需要設定最高工時和最低工資等強制規定,以保證課業與兼職之間不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又調動大學生課余時間兼職的積極性。
在美國,14-15 歲的在校學生打工時,每天不得超過 3 小時,每周共不超過 18 小時,不得從事 7:00 前和19:00后的工作;在英國,16-17歲的青年每天工作不超過 8 小時,每周不超過 40 小時,并且禁止22:00至次日凌晨 6 點,或者晚上 11 點至次日凌晨 7 點的工作。在報酬方面,兼職最低薪資通常低于成年人最低工資的標準。比如在美國雇傭全日制學生,支付的最低工資可為標準最低工作的 85%等。
我國的在校大學生除去平時的空余時間外,還有時間較長的寒假和暑假,因此,不同時期的最高工時也可以有不同的規定。首先,寒暑假期間,最長工時可為每天不超過八小時,每周不超過40小時;在校期間,最長工時可規定為每天不超過5小時,每周不超過24小時。開學期間,不得安排22:00至次日7:00之間的工作。鑒于兼職大學生空余時間不自由、沒有就業壓力等現狀,其工作狀態無法完全與勞動者相比,最低工資可稍低于標準最低工資。但發放期限不得延遲,用人單位應當主動及時結清在校兼職生報酬。
(二)高校:加強大學生兼職指導與管理,增加維權支持
高等學校本應當對學生的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給予鼓勵和支持,并進行引導和管理。將大學生兼職與勤工助學活動合并,由高校統一管理,是較為可行的一種操作。大學生在校期間聽從學校安排,服從學校的管理,由學校出面與用人單位洽談相關事宜并簽訂協議更有利于學生權益的保障。
同時,多數高校中均有勤工助學中心等組織或機構,可充分利用來管理大學生兼職,將大學生的兼職情況、用人單位的相關情況登記造冊,有序管理。也可安排人員根據情況提前前往用人單位考察,考察合格后再進行發布,若發現用人單位可能侵害大學生權益則為考察不合格,及時在校內公布,以提高學生的警惕,避免出現侵權事件。
但是,再好的預防措施也總有難以預料的情況。若侵害兼職大學生權益的事件最終還是發生,學校一方應當站在學生身后,為學生提供咨詢,幫助學生維護合法權益,成為學生的后盾。學校可在勤工助學中心之類的組織或機構中安排一至二位指導老師,統一專門處理學生們的維權事件。
此外,各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設一些與學生們生活相關的法律選修課程,鼓勵同學進行選課,達到安全教育與提前預防的目的。
(三)在校兼職生:提高自身法律意識
保障兼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大學生自身也應當著力于提高法律意識。日常生活中,便要進行法律意識的強化,在學校開展相應課程時,積極學習;在進行兼職活動期間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的兼職協議而非用口頭協議草草帶過;對用人單位進行核實,不可掉以輕心,進入工作前應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內容、工作性質等等。
當下的社會是個多面體,尋求救濟的道路不止一條。在用人單位的侵權行為發生后,大學生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也可向專家請教最優的維權措施。同時,大學生在進行維權行動時,要善于利用家庭、社會、互聯網等多方強大的力量。現代網絡媒體、電視媒體、報刊等新聞媒體渠道,都可以成為大學生維權的方式。
參考文獻
[1]李宴.勞動法視野下大學生兼職及權益保障調查研究——以廈門地區高校為例[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45-52.
[2]柯新華、羅瓊.大學生兼職勞動權益保護問題探討[J].中國勞動,2013年,第12期:19-21.
[3]羅紹林.大學生兼職中的法律關系及權益保障[J].人民論壇,2012年,第27期:74-75.
[4]李亮輝.大學生社會兼職勞動權益保護現狀及其對策探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年,第14期:281-283.
[5]邱海萍.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的法律保護[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3期:115-119.
[6]李慧鵬、杜以昌.大學生校外兼職中的權益保護[J].人民論壇,2012年,第17期:124-125.
[7]黃蕾.“雙創”背景下高校學生校外兼職相關法律問題思考——基于上饒師范學院兼職學生微觀樣本的分析[J].行政與法,2018年,第4期:52-58.
[8]張曉峰.大學生兼職過程中的法律問題及權益保障[J].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S1期:443-444.
[9]王亞娟.建構大學生校外兼職權益的校內保障體系[J].中國成人教育,2014年,第5期:126-128.
[10]尹素清、劉里卿、伍永亮.勞動法視野下的大學生兼職權益保護[J].河北學刊,2013年,第5期:256-258.
[11]李桂鑫、周凱麗、吳奕練.日本勞動法中對勞動者的界定對我國校外兼職大學生法律身份認定的啟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