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敏
摘要:近年來老年人的貧困化現象引起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的高度重視。而農村老齡人口在經濟收入方面面臨的貧困化更是捉襟見肘。本文旨在以阜陽市C村貧困老人為研究對象,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微觀層面闡析該村老齡人口貧困的特殊性成因,并從社會工作專業視角提出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貧困化;農村;老齡群體;社會工作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彼鼧酥局覈饕艿纳羁套兓?,意味著我國要朝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邁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筆者認為,這一進程中最大的難關就是解除農村地區老齡人口的貧困化現象。
本文將根據實地調研所得資料,分析阜陽市C村老齡群體物質貧困的原因,研究社會工作在農村精準脫貧中的作用,為農村老齡群體經濟脫貧提供可行性路徑。由于評判標準與地區調查范圍的差異使得有關我國農村老齡人口的貧困程度與總體貧困規模缺乏實質性的全國性數據資料,這里特將“貧困老齡人口”范圍界定在年收入介于3500—5000元且擁有建檔立卡的老齡群體。
1 C村老齡人口的貧困化現狀
2018年11月初因扶貧評估工作了解到,C村主要以務農為主,經濟結構單一,總人口為4668人,其中老年人口約1200人,其中滿足貧困條件的老年人約500多人,占老年總人口的41.67%。從相關數據可知:C村不僅老齡化現象嚴重,其老齡群體貧困化問題突出。
2 C村老齡人口貧困化的特殊性成因分析
老齡群體總體的貧困化是我國的一個既定現實,因此C村老齡群體作為一個貧困個案,其致貧有其自身特殊性原因。
2.1 C村經濟發展單一、不均衡是根本原因
由經濟而滋生的負面效應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經濟發展單一限制了經濟收入的來源和水平;第二,經濟發展不均衡,勢必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最典型的一個特征表現為:城市與農村的差異,城市發展快,農村遠遠落后;城市資源多而農村少,其城市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將直接導致資源與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性,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將會導致農村人口的貧困化。C村地處偏遠地帶,資源鏈接能力較弱,具體表現在:網絡不暢通,獲取信息渠道少;人際交往圈狹小,可利用的人際資源弱;經濟基礎不足等造成該村經濟發展缺乏可調動的基礎物質資源支撐;此外C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濟結構單一,二、三產業欠發展,其所直接引發的是C村村民經濟收入來源少,發展二、三 產業的資源短缺,以產業帶動該村經濟發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美好愿望被擱置。
2.2 C村緩貧政策落實不精準是主要原因
社會政策即政府或其余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平等價值目標的指導下,為了達到滿足民眾基本需求、化解社會問題,進而維持社會安寧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等社會目標而采取的各種福利性社會服務行動的總和。不管是2005年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2010年試行的“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的制度,還是新時代背景下黨和政府為協調城鄉之間發展的矛盾而針對農村地區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都有利于緩解C村的貧困化現狀,而這些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落實不到位的現象。好的政策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但如果不能積極落實到位,則必會產生副作用以此萌發更多的社會問題。通過走訪筆者了解到C村某些村干部存在利用職權謀取農村社會福利項目的資金、轉移政府幫扶的受益對象等違紀行為,其不作為或亂作為的行為將會導致C村在振興之路上陷入泥潭中,而老年人作為該村的脆弱群體,其財力、物力資源和福利水平都會受到相當程度的連環沖擊,進而加重了老齡群體的貧困。
2.3? 鄉村家庭結構的變遷是重要原因
中國古代多以主干家庭為主,且子女對父母遵從百姓孝為先的傳統禮儀,即使子女成家立業后也必須將“孝”擺在首位,子女對老人的贍養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家庭結構也隨之改變,家庭越來越小型化。當今核心家庭趨于主流,子女成家立業后獨立門戶組建自己的小家庭,再加之女性越來越多的走向職業崗位,使得家庭養老困難重重,老年人更多的時候只能依靠自己。早年為子女成家花費了大量財力,晚年又只依靠自己,出于這樣的背景下老齡人口的貧困化就不足為奇了。通過走訪調查,筆者發現C村近年來大量青年外遷,可供生活照料的子女數量越來越少,加之隨著C村婚姻市場的發展,大部分老齡人都會為成家立業的子女在城市里買房,自己留在該村繼續生活,很多老人半輩子的積蓄都用在了子女高額的婚姻支付上,這也是老年群體貧困的重要原由。
3社會工作介入C村貧困老齡群體的路徑研究
新時代背景下幫助農村老齡群體完成脫貧是實現全面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社會工作作為社會貧困治理的中堅力量,其對農村老齡群體貧困問題的介入不僅有利于豐富我國社會工作在各實務領域中的經驗,更是專業社會工作者利用自身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結合農村本土特色幫助老齡群體順利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手段。
3.1充分發揮社會工作者的政策倡導者角色,助推C村的經濟發展和養老保障機制的完善
要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填補公平坑洼,不讓任何一個老人掉隊,更好適應流動社會的養老需要,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養老保障機制是解決老年人貧困化的重要途徑。在C村經濟落后和養老機構嚴重短缺的現狀下,社會工作者在充分了解C村老齡群體的需求后首先應積極向政府倡議繼續加大對C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為C村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其次依據個別化原則,針對農村殘疾、患大病等特殊老年貧困群體爭取給與額外的優惠政策,促進福利資源合理分配,切實傳送到C村真正有需要的貧困老齡人手中,真正落實到戶,精準到人;最后,C村目前尚未有養老院,可以通過加大養老機構的建設,緩解C村部分貧困老年群體因自助養老而帶來的經濟壓力問題。
3.2打造一支研究者+專業理論實務于一體的本土老年社會工作隊伍
在黨和政府的全面支持和資源充沛的情況下,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能力技能是保證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我國社會工作獲得了顯著的發展,但我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大量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流失。對于C村來說社會工作的發展還尚在探索的初期,想要實現該村老齡群體的精準脫貧就必須打造一支研究者+專業理論實務于一體的本土老年社會工作隊伍。一方面理論能夠為實踐提供正確的方向,能夠幫助社會工作者確定C村老齡群體貧困問題的性質與原因,幫助該村老齡群體實現精準反貧的目標。社會工作還強調對中國古代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因此我們需要在已有理論的基礎上結合C村本土的實際情況融合儒家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本土理論的創新,增強該村貧困老人子女對老人的“反哺”意識,
減少因子女拒絕提供贍養而造成的貧困現象。再者,老年社會工作者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面臨各種問題的老年人,其對C村老年群體的問題與需求的敏感度更高,實務經驗較其它領域的社會工作者也更豐富;此外,由于來自本土的社會工作者對C村貧困老齡群體的生活環境和可利用資源都十分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為社會工作在C村的開展節約了時間成本,更為社會工作在幫助C 村貧困老齡群體提供了高價值的人力資源。
3.3一元多維,打造C村特色“造血式”脫貧項目
社會工作者在實踐過程中首要的責任就是為服務對象提供幫助,對于C村脫貧對象來說,社會工作者需要提供物質幫助,以保障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不受到影響,但是短期的物質資源提供只能短暫幫助他們緩解經濟拮據的困境,治標不治本。要幫助C村老齡群體實現穩定脫貧,就必須打造C村特色“造血式”脫貧項目,形成該村老齡群體自助脫貧的局面。由于該村土地資源豐富,可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種植和生態草莓種植。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需要尋找“同盟軍”,尋求當地政府、企業和個體(成功人士)的協助,以及該村貧困老齡群體的主動參與。首先,當地政府應自覺發揮自身在脫貧隊伍中的主導作用,積極尋求資源加大蔬菜和草莓基地的建設,雇傭蔬菜、草莓種植經驗豐富的貧困老年人對種植進行技術指導;其次,當地政府應協助社會工作者對C村的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吸引外來外來成功人士進C村租賃貧困老人的閑置土地建立特色食品加工廠,打造種植與特色食品加工于一體的產業鏈,增加C村貧困老齡群體的經濟收入,挖掘該村貧困老人自助脫貧的潛能,提升老人脫貧的自信心,實現永久性反貧,度過幸福的晚年生活。
4結語
當前,我國老齡化問題愈加嚴峻,由此所引發的老齡群體貧困問題也逐漸顯露。一方面,老齡群體貧困現狀的改善不僅關系到老齡群體自身存在感、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實現,更關乎到我國社會福利水平的發展和社會的持久穩定;另一方面,老齡群體貧困化問題的解決也是實現新時代全面脫貧目標的必經環節。而農村貧困老齡群體作為邊緣弱勢群體,其貧困現狀的解決更是刻不容緩。引入專業社會工作不僅能夠精準評估老齡群體的貧困化現狀,總結出致貧的宏觀與微觀背景,并依據鄉村本土的具體情況制定兼具精準度和本土特色的可行性策略。
參考文獻:
[1] 李珍.社會保障論[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出版社,2007:1-20.
[2] 關信平.社會政策概論3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2.
[3] 李木元.十九大報告如何為“養老”繪就藍圖[N].人民政協報,2017-10-30(05).
[4] 劉軍奎.社會轉型期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原因解析—基于隴東南L村的調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7-51.
[5] 朱文龍,斑曉娜.我國農村老年貧困與精準扶貧問題探討[J].遼寧經濟,2016,(9):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