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凱
摘 要: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成長歷程中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所形成的道德品質將伴隨學生一生。基于此,筆者從自身德育教學的經驗出發,提出開展系列活動,有效樹立榜樣,以及借助現代資源等策略,淺談如何實現有效的德育教學。
關鍵詞:德育;系列活動;榜樣;現代資源
伴隨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在當前小學教育階段,教師越來越關注學生自身道德品質的生成情況,從而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那么在實際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如何針對學生的情況,實現有效的德育教學呢?
一、開展系列活動
在德育教學的過程中開展系列活動是一種常見的形式,相對于教師單純地對學生進行德育內涵的宣講來說,教師以系列活動的開展,更能維持學生進行德育內涵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參與系列活動中,逐步感知背后的德育內容,促進自身高尚品格的形成。而一般來說,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時所涉及的系列活動主要有“黑板報的制作”“文藝演出活動”“演講比賽”等,都強調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性。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尊老愛幼”精神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的成長。在實際的德育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相關板報的制作,促進班級文化氛圍的構建,從而讓學生在充盈“尊老愛幼”的氛圍中,更好地認知“尊老愛幼”這一思想內涵。隨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文藝演出活動,使學生在編排節目中,能夠主動探尋“尊老愛幼”這一主題的內涵,促進自身高尚品格的生成。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演講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尊老愛幼”這一德育內涵的認知效果,使學生將“尊老愛幼”這一品格進行內化。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系列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高尚品格的生成,從而提高德育教學的質量。
二、有效樹立榜樣
從社會學中的“模仿理論”中我們知道模仿對學生行為生成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時,教師也應當通過榜樣的樹立,促進學生向榜樣進行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具體而言,在現階段的小學教育中,教師對學生所設立的榜樣主要有“名人”“歷史人物”和學生身邊的人等,不同的榜樣對學生的影響作用不同,教師應當基于德育教學的主題,進行恰當的榜樣樹立,促使學生在對榜樣進行學習中,逐步提高德育的效果。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維持公共區域衛生,不亂扔垃圾”的道德品質培養中,教師就可以從學生身邊的人出發,進行榜樣的樹立。在實際進行榜樣的樹立中,教師先對班級中的學生進行觀察,從而選出榜樣,隨后,教師對“榜樣”的行為進行宣揚,促使班級中的其他學生對榜樣進行學習,不斷糾正自身的行為,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同時,教師從學生當中選擇榜樣,也能夠讓學生形成“他可以,我也可以”的心理,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更改自身的言行舉止。
不難看出,在小學教育階段開展德育教學活動,教師能夠通過有效的榜樣樹立,促進學生進行學習,從而逐步提高德育教學的效果。
三、借助現代資源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當前社會的主要發展趨勢呈現信息化和智能化,在該趨勢下開展小學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教師也應當積極應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促進德育教學形式的優化,從而提高德育教學的效果。而多媒體具有形式多樣、操作簡便等特點,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時,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德育教學的主題進行多樣化的展示,從而讓學生在多變的教學形式中,將注意力放在課堂上,逐步提高對德育內涵的認知效果,促進自身高尚道德品質的生成。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樂于助人,無私奉獻”這一精神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多樣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在課堂中,教師先使用文字的形式,向學生闡述“樂于助人,無私奉獻”這一精神的內涵,讓學生對這一道德品質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隨后,教師將課下下載的有關“雷鋒”的視頻短片播放給學生,使學生在直觀、動態的情境中,進一步理解“樂于助人,無私奉獻”這一道德品質。緊接著,教師借助視頻當中的截圖,結合“樂于助人,無私奉獻”這一精神的內容進行詳細的解說,讓學生在多變的教學樣式中,能夠將在注意力放在課堂上,提高對“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等道德品質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在小學教育階段,教師開展系列主題活動,進行榜樣的有效樹立,以及借助現代化的教育資源等,都能夠有效實現德育的滲透,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但是,真正地將上述德育策略的價值最大化,卻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因此,在之后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繼續分析當前學生的道德品質發育情況,不斷創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手段,并在實踐教學中進行應用,促進德育教學經驗的積累,從而逐步提高德育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麗娜.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德育滲透研究[J].華夏教師,2017(24):61.
[2]張柏春.淺談小學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3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