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明
摘 要: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新指向。本文從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必要性談起,進一步就其培養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素養;必要性;策略
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高校理論專家和中學一線教師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筆者認為從歷史教育的價值取向上看,它包含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個方面。其中,“史料實證”素養是指學生能夠在獲取可信史料基礎上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能力和品質。它是其進一步養成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及歷史價值觀素養的基礎。由此,我們有必要對“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作一番探討。
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一)我國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有待提升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部分學生進行了關于中學歷史證據意識培養現狀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史料的態度與運用、對史學的態度、對歷史證據概念的理解及其歷史學習方法的養成狀況都存在明顯問題,學生的證據意識很薄弱。這則案例說明當前我國歷史課程實施中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有所忽視,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亟待提高。
(二)國外歷史教育重視“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
《法國國家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要能辨別歷史文獻或歷史敘述的作者或資料來源,并評價其可信程度,要能區分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又能認識兩者之間的聯系,能運用歷史圖表、文學資料等闡明歷史敘述隱含的信息,要能運用史料支持歷史解釋,盡量構建理由充分的論點等。《德國國家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要能精選和組織不同來源的資料,在多方考察資料的基礎上,運用資料回答歷史問題并能夠獨立地、批判性地運用資料開展研究,得出有說服力的、公正的結論。《日本歷史科學習指導要領》也明確強調既要以客觀公正的資料為基礎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歷史,也要培養學生通過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養成公正的判斷能力。以上國家關于歷史學科的課程標準表明“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得到了各國普遍關注,它是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中必須養成的基本素養。
(三)“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是歷史課程性質及目標的要求
我國《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于歷史課程性質做出了明確規定: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具體到“知識與能力”目標,它強調學生要了解歷史呈現的多種方式,提高歷史的閱讀、觀察能力,初步學會從多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中,它強調學生要逐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并嘗試體驗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初步形成學會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評價。這就要求歷史教育要重視“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策略
(一)歷史教師應樹立重視史證教育的理念
首先,歷史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重視史證教育。在以“核心素養”為中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歷史材料論證歷史問題,增強其歷史分析能力,使他們養成嚴謹的思辨意識和思維品質。其次,歷史教師要提高專業素質,增強教學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要求教師本身應具有較高的史學素養和扎實的教學功底,這一培養過程也是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過程,值得教師認真研究以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再次,歷史教師應深挖教材,精心打磨教學設計。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主要進行于課堂教學,因而教師在設計教學流程時要充分挖掘歷史材料,做到史論結合,以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二)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的措施
1、引導學生自主搜集歷史材料,這是“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基礎。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歷史材料的不同類型,包括文獻、圖片、實物、遺址及歷史文學作品等。同時,引導學生掌握搜集歷史材料的主要途徑,如書籍、網絡、博物館等。如在學習《“秦王掃六合”》一課前,教師可讓學生通過網絡、圖書等方式自主收集整理關于秦始皇的資料,并結合教材對其中關鍵性內容進行篩選。這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證由史來的意識。
2、培養學生鑒別史料真偽、判明史料價值的能力,這是“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關鍵。歷史材料浩如煙海,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歸納與某個問題或觀點相關的可靠性材料,區分史料的來源和性質,如第一手材料與第二手材料、材料中的客觀表述與主觀認識,進而認識其對理解和解釋歷史的價值。比如在教授《抗日戰爭》一課時,為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教材中“南京大屠殺”這一問題,筆者展示了當時拍攝的照片,國民黨軍隊老士兵的回憶錄,當時中國新聞報紙的報道以及當時日本侵華軍官的日記和日本新聞報紙的報道,引導學生關注到史料的不同角度取向,培養其客觀判斷的能力。
3、引導學生規范地運用有價值的史料表達自己的歷史認識,養成實證和理性態度,這是“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目標。“史料實證”涵養的是實證和理性意識,培養學生成為講究證據、理性處事的現代公民。比如在學習“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一部分”這一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課前自主搜集關于新疆的相關史料,再按照朝代進行歸納,最后在課堂上分組匯報,并運用所收集的史料證明自己的觀點。這一探究過程便是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養成過程,有利于他們在今后的人生中以實證和理性精神處理社會與生活上的問題。
(三)歷史教科書要成為“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
1、歷史教科書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上的價值要充分發揮。歷史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教師教授歷史的主要工具,也是“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如《洋務運動》一課的“動腦筋”要求學生討論“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這一觀點,這正是在培養學生用史料“說話”的素養。因此,歷史教學要重視歷史教科書的作用,充分發掘其對“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價值。
2、歷史教科書要為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而進一步完善。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歷史教科書也要與時俱進。目前使用的歷史教科書在史料實證方面仍有不足,同樣以人教版初中歷史教科書為例,這種缺失主要表現在:對再造性的圖像沒有作注釋,如“秦始皇”“孔子”等歷史人物圖像,它們多是后來人根據歷史背景和史料中的歷史信息進行的主觀描繪;對于引用史料的出處和來源未作說明,如“司母戊鼎”等圖片。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養成。由此來看,歷史教科書在材料的選擇和編纂以及材料的適當補充上仍有待完善。
“史料實證”素養是學生學習歷史之后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歷史課程的進一步改革應與此相適應。除了本文提到的歷史教師、歷史課堂教學及歷史教科書的發展與完善外,歷史教學評價、歷史學習方法也應為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而進一步改善。另外,培養過程中,尤其是在材料的選擇上,還應注意科學性和適度性等原則性問題。
參考文獻:
[1]趙亞夫.國外歷史課程標準評價[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4+89+36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