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
自古以來,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學校、社會都是單一的以學生的成績來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升學是唯一的出路,盡管理性上都明白這不符合當前教改中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可在感性上誰又能心甘情愿地去說呢?我的孩子(學生)不是讀書的料,他只適合干苦力?這種由來已久的觀念使得“應試教育”在素質教育席卷而來的浪潮中正根深蒂固。在目前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差生”呢?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在一線的教師思考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一·何謂“差生”
通常人們把那些學習跟不上、拖班級后腿的學生稱之為“差生”,其實對“差生”的稱位是不正確的,因為“差生”帶有全盤否定的意思。而較為準確的稱之為“后進生”。所謂“后進生”是相對于適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稱謂而言,這是客觀的存在。現實生活中所有的人干任何事都不可能齊頭并進,沒有先后之分。如果能這樣來看待問題,那么“后進生”就不足為奇了。盡管稱呼不同,但反映出人們的認識和觀念的差別以及對待學生的態度各異。
二·“后進生”形成的原因
“后進生”形成的原因不一,總之是很多的。要來分析,搞清楚形成“后進生”的原因我感覺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總以為自己天資差,因而對學習缺乏自信心;二是自以為比別人聰明而缺乏認真踏實和刻苦用功的精神;三是性格外向、生性好動、貪玩、愛做小動作、不守紀律、學習缺乏毅力,給人感覺調皮搗蛋的印象;四是性格內向、害羞、膽小、不善于和別人交流,學習上遇到難題不敢問老師和同學;五是自身有病和心理障礙,耽誤了課程而把學業拉下距離來的;六是家庭的影響,導致分散學習精力;七是有偏科現象,不能全面發展;八是學習方法不當,或死記硬背不能舉一反三,華而不實,上課不用心聽講;九是受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誤認為讀書無用,而對學習缺乏興趣;十是因為老師恨鐵不成鋼,方法簡單,缺乏愛心和耐心,特別對待接受能力差的同學更是如此,甚至有歧視現象;十一是盡管學習成績很差,但有踏實、用功、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等優點。
三·如何正確對待“后進生”
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老師必須轉變觀念,改變態度。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并不意味著該生就一無所長,都是一無是處。作為我們老師應善于發現“后進生”的長處、優點。只要我們發現了“后進生”的可愛之處,我們就會改變看法,就會肯定,甚至欣賞他。而這種在心理學上稱為“積極心理暗示”,對每一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都是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二是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正確引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觀察他們對哪方面較感興趣,就從他們感興趣的方面入手,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要調整上課的方式方法,關注他們感興趣的方面,同時也參與進去和他們共同研討,或學習,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三是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全面、客觀正確地認識自我。四是對基礎薄弱而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可以采取“拉一把”、“騙吃騙喝”以補充“營養”。五是針對學生自身、家長或老師的期望過高的問題,采取適當調整,制定合理的短期和中期目標,以保障最終實現長遠目標奠定基礎。
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期望值過高,也就是把目標定高“再跳也夠不著”,容易使因達不到目標而產生挫敗感,失去上進心導致不努力,最后很可能形成“破罐子破摔”。所以,應該幫助學生,尤其是“后進生”分開制定“跳起來夠得著”的目標,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和勇氣,促進他們堅定上進的信心和決心;增強他們趕超先進的勇氣和膽量,提高他們爭當先進的熱情。
歸根到底,學生學習差的原因很多,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具體去分析對待。正確對待“后進生”最主要的一點是作為老師應該轉變傳統觀念,客服和糾正那種認為成績差就“一無是處”,要改變態度,不要去歧視“后進生 ”。我們不能因為學習差的學生,就否定他們的一切,將他們就界定為“后進生”。而應該給“后進生”更多的關愛。
參考文獻:
[1]關愛后進生,誠心育新人[J].謝志文.課程教育研究.2017(20)
[2]淺談農村初中后進生的學習狀況及轉變策略[J].蘇賢清.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11)
[3]幸福源于奉獻——基于一個“后進生”轉化案例的研究與思考[J]. 卞麗宏. 吉林教育. 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