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嘉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工作持續加強和改進,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但是高校思政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同樣也面臨著挑戰。增強大學生對于思政課的獲得感,促進高校思政課發揮應有的作用,為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思想保障。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路徑的研究將為此奠定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指引。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路徑
1.前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習近平總書記于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提出“獲得感”一詞[1],隨后教育部黨組提出要“打一場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的獲得感”。學術界便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思政課獲得感的問題,并不少學者對其路徑進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本文將結合相關研究,對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路徑的研究意義、研究現狀及其路徑優化進行綜述。
2.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路徑的研究意義
深入研究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提升路徑,具有深遠意義。從研究對象上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實現了思政課評價基點從“供給者本位”到“需求者本位”的轉換。增強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提出和踐行,有利于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思政課學生獲得感主要是指大學生通過思政課學習,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精神食糧,使其在思政課的學習中深化認知,構建邏輯思維,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澄疑解惑,增強政治認同,精神境界得以豐富和提升。從理論層面上看,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提升路徑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政課的學科建設,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提升路徑的研究,為解決當前思政課改革面臨的困境提供方法論,促進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從實踐上看,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提升路徑研究有助于調查了解思政課改革實效,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發展需求和期待,這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集中體現和形象表達。
3.大學生思政獲得感路徑的研究現狀
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培育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青年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近年來國家積極推行思政課改革。一些學者通過對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訪談等,并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獲取了思政課現狀的第一手資料,客觀真實的從學生的上課感受、收獲情況等問題出發去找尋當前思政課存在的優勢與不足。根據調查結果顯示[2],大學生雖有深刻的認知和情感體驗,但積極性和意志力獲益感不明顯;通過思政課的學習,大學生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雖得到提升,但思想境界的高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在行為層面,大學生的習得行為有所改變,但從獲得到獲得感的跨越較困難。同時關于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路徑研究,有學者發現[3],在各路徑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獲得感實現的過程中,思政課路徑得到了比較高的認可。如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獲得感在實現的過程中,關于思政課路徑的認可度達到了41.9%,遠高于此因素中其他相關路徑的認可比例。同樣,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獲得感在實現的過程中,關于思政課路徑的認可度達到了35.4%,也高于此因素中其他相關路徑的認可比例。另外還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教育等,獲得感在實現的過程中,關于思政課路徑的認可度都高于其他因素。充分說明了作為主渠道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開展,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但思政課的實效性,在開展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諸多不足。
4.優化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路徑
思政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課教學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實現與否。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質量與獲得感,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標任務。
4.1改進思政課內容,合理考量學生期待,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我們應加強對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的關注和引導。大學階段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更是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生活和學習上會有諸多問題,改進思政課供給內容的前提就是應當對學生當前的需求和困惑做主要的調查了解。可以通過與輔導員、心理咨詢師等主要從事學生工作的高校教師加強對話,了解學生狀況;也可以借助問卷訪談等實證調查的方法,對學生們的生活和成長發展規律做深入的分析,總結出大多數人的主要困惑,將調查結果納入思政課內容的供給范圍內。同時我們應減少供給內容與高中政治知識的重復率。在供給內容的不必要重復的同時,對于有價值的理論應當轉換話語方式或是加深理論解讀,在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同方式基礎上合理制定思政課內容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他們從對高中政治偏見和固化的思維態度中解放出來,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思政課知識。
4.2注重理論結合實踐,增強主觀感受能力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生成最終落腳點在于“感”,但是部分學生對于思政課獲得的主觀感受能力不強就極容易限制其對獲得感的正確衡量和認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加強與思政課知識的聯系,增強自身的主觀感受力。在部分學生的反映中,出現有學生已經運用到了思政知識處理問題、解決困惑但自己卻沒有意識到這是思政課帶來的獲得,這樣薄弱的感知力也是對思政課獲得感生成的一大阻礙。因此,大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有意識的多用思政知識,在這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感受能力。
4.3考核方式上,注重傳統考試與個性化考核相結合
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是學生獲得的一個方面,以嚴謹的答題模式進行考核是傳統的檢驗方式,不可否定其具有一定合理性。以在傳統考核的基礎上,增進個性化方式,比如通過小組演講、學習感想或是針對某個社會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等,盡可能的將考核靈活多樣化。這對于打破學生對思政課獲得的狹隘認識,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也具有重要幫助。在做好顯性層面知識的考核同時還應兼顧隱性層面知識的考核,努力將思政課的顯隱性獲得平衡化,從考核方式上盡可能讓隱性獲得外顯是改進考核方式的一大難點。就隱性獲得,學校可以更多的將對學生的考核納入社會實踐活動中。比如,開展走訪社區孤寡老人活動、參觀紅色革命基地等具有鮮明歷史色彩的遺址、組織義賣活動、短期的支教活動等。并在這些有意義的活動開展過程中,加強老師的引導作用,在實踐過程中有意識的運用思政課所學的正確價值觀念、理論方法、思維方式等隱性層面的獲得,將學生的完成任務狀況及活動感想作為一定比例的考核內容。
4.4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抵制不良思想侵襲
豐富校園文化活動,著力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品質。具體而言,學校及相關部門可以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習積極倡導實施高校學生馬克思主義自主學習行動計劃,充分發揮學生理論學習的主體作用,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活動,將學生喜愛的文化活動賦予理論價值,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去感受和體會相關的理論精髓。同時學校等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校園網絡文化的引領,通過輿論監測等手段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感受正面的、良性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通過搭建網站、微博、微信等思政網絡工作平臺,以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語言的方式、網絡的思維模式將優秀的價值觀念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既要讓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占據理論的高地,也要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充分感受先進文化的力量。
5.結語
關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狀況是對當前思政課改革成效的真實反映,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將學生的獲得感受作為研究對象,是思政課評價指標的進步,更是對“人民中心思想”的深刻落實。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及各部門都應當協調一致,轉變以往對思政課固有的偏見認識,以全新的狀態投入思政課教學與學習當中,在努力提升思政課的正面效應的過程中,真切的做到學有所獲,學有所感。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強調:科學統籌突出重點對準焦距讓人民對改革有更多獲得感[N]. 人民日報. 2015-02-28.
[2] 李雪碧.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19.
[3] 許磊.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路徑優化的實證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學.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