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廈大將教有序,學輕松,把和諧作為課堂教學的現實目標.所謂教有序,就是指教師教得清楚:學生的狀態是清楚的,目標是清楚的,過程是清楚的;教學內容是精簡的;教學活動是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的推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所謂學輕松,哪怕是用最緩慢最笨拙的辦法,也要解決那些對今后學習會形成障礙的問題.如何做到在師生的其同的努力下,不使問題積累,不讓課堂給學生帶來心理負擔,整個課堂師生處于和諧快樂的狀態,值得我們談討和研究.
一、巧借課前導入語,誘學生自覺融入課堂
好的導入語猶如樂曲的前奏、戲劇的序幕,它會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它是一堂課開始時,教師為新課講授而說的話,它可以引發學生興趣,調適教學氣氛,是切入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可以為一節課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小學入初中的第一課,每個章節的第一課時,這一類特色階段時,可以加這樣的導入語:前面所學的內容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和研究的內容和它們關系不大,只要每個人認真投入,相信大家都可以輕松掌握.其實每個學生都有一顆“要好”的心,在不需要基礎的條件下,這樣的引入語,可以吸引部分游離課堂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覺得還有機會趕上,從而開始慢慢融進課堂.
在平時的課堂,我們更多的可以采用知識之間的聯系,轉化,遷移來設計導入語.如:學習勾股定理時,通過復習問題串:(1)你知道直角三角形三個內角有何關系?學生都能回答得出三個角之后為1800,兩個銳角互余.(2)你知道直角三角形三個邊有何關系?斜邊最長,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兩個知識起點很低,基本每個同學都知道或者能直觀感受到.在此基礎上點明:今天我們要了一起研究直角三角形三個邊,具體滿足什么數量關系?你準備怎么研究呢?馬上拋出課堂主題,激發學生討論欲,快速融入數學課堂學習.
二、精設課堂例與練,讓學生分層深入課堂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適應學生個性的發展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可以靈活處理教材,“借題發揮”,將現有的例題與練習進行整合,再設計,創造性地串聯、拓展,充分挖掘這些例題與習題在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發展思維,拓展想象空間等方面的價值.
在學習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有這樣兩個例題.
例1、已知一個直徑為13cm的圓,試判別直線I距離圓心分別為4cm、6.5cm、8cm時,直線l與圓的位置關系.
例2、在△ABC中,C=90°,AC=3cm, BC=4cm, 以c為圓心r為半徑的圓與AB有怎樣的位置關系?為什么?①r=2cm;②r=2.4cm:③r=3cm.第一題是概念的直接運用,通過前面的課堂引入,全體學生都能做到答案脫口而出,信心滿滿,結果第二題一出,受“舊賬”直角三角形高的影響,部分“學困生”好不容易升起的一點信心,立即打擊的無影無蹤.要知道“學困生”的每一天、每一堂課都是備受煎熬的,想聽聽不懂,想做無從下手,好不容易有個會的,還沒反應過來就一閃而過了.我們為什么不給暫時落后的學生一點趕上的機會呢?
將兩個例題整合,設計變題串,通過將直線變為線段,置入三角形中、四邊形中,甚至實際問題中.可以整合如下:
例:已知一個圓r為6.5cm的圓,試判別直線I距離圓心分別為4cm、6.5cm、8cm時,直線l與圓的位置關系.之后可以設計讓小組內同學互相出題,互相解答.學生的出題肯定會有多種多樣:有的會把半徑改為直徑,其他不變,從而給“學困生”找一條出路,加以鞏固概念;有的會把已知條件和結論反過來,給出圓的半徑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求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的范圍(或已知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求圓的半徑r的范圍),這樣給“中等生”尋到梯度,知道條件和結論都是相對的,進一步加深對概念中數量關系和位置關系間的轉化;
在學生有了一定鞏固后,設計(2)在直線l上截取線段AB=13cm,以AB為斜邊作Rt△ABC,使BC=5cm.若以B為圓心,半徑為5cm的圓與AC有怎樣的位置關系?學生通過畫圖,數形結合,進一步加深對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理解.再設計開放性題型:你還能對它提出什么問題?這樣原本的例2模型就會有同學自主發現,并解決.通過這個小整合,題目比原來簡單,借助學生的編題,給原來跨度較大的例題,添加了輔助階梯,又由于是學生自己編的題,學習自然熱情高漲,信心大增,事半功倍,不知不覺中效率提高.還可以給題目再設問題情境,聯系生活.如:將臺風路線(直線)是否對某城市(點)造成影響?讓學生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學會建立數學模型,用數學思想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編寫“小論文”,引學生沉迷課堂
一本書出版時,作者通常會請要好的朋友,幫忙寫序、附錄等,引發讀者對書的簡單了解,一起興趣來閱讀.數學小論文(數學日記)就是學生以日記的形式,把每次對所學數學內容的理解和學習體會,自己學習的得失,研究后的發現、疑問等記錄下來,給自己和其他同學以提示,驚醒,借鑒與啟發.我們可以在專題課、課堂結尾盤點時,引導學生思考:這一類問題如何解決?這個方法可以解決哪些類型問題?知識點間如何聯系?讓學生有感可言,再以書面總結,小組互閱,全班交流、評比、展示,一定比抄題再做,這種流于形式的糾錯,效果要好得多.這樣將問題歸類,總結出解決技巧;將智慧傳遞,碰撞出思維火花;將成果展示,激發出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