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霞
摘 要:高效課堂的定義很簡單,通俗地說就是教師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讓學生盡可能地學到全面的知識與技能,是每一個教師的教學追求。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們不能甘于人后,也應當對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得教學策略進行一番探索。
關鍵詞:高中歷史;高效課堂;合作學習;教材內容;直觀情境
受傳統教學中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似乎是教師重點關注的話題,所以部分教師認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是順利構建出了高效課堂,而學生的學習成績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部分,需要提高,但是不能占據學生學習的所有空間,學生其他能力的發展也需要培養。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們要以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作一番論述。
一、開展合作學習踐行生本教育理念
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需要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們可以通過開展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踐行新課改中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學生融入到課堂學習當中,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得到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從而構建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大眾傳媒的變遷》這一節時,首先,我將學生結合成了學習小組,讓學生探索報刊業走向繁榮和影視事業的發展,我不時地在一旁引導學生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報刊對中國社會所起的作用和影視業發展的重要原因。然后,我讓學生繼續閱讀教材,通過“互聯網的興起”這部分內容,總結四大媒介分別是什么,同時讓學生交流了互聯網的優勢和影響。之后,我與學生共同交流了大眾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哪些巨大的變化。最后,我進行了拓展綜合,指導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演變的原因、表現和特點做了總結,讓學生暢談了學習這節課知識后的收獲。這樣,我通過開展合作學習,踐行了新課改中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充分參與到了課堂學習中,明確了大膽借鑒、勇于創新的重要性,順利完成了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挖掘教材內容做好教學準備工作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基礎工具,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但一些有了幾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已經將教材拋之腦后,全憑經驗為學生授課,將原本授課的教學內容講的“天花亂墜”。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們須意識到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教材,應當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在課前充分做好教學準備工作,順利完成授課內容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高效學到歷史知識,從而構建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兩極世界的形成》這一節時,首先,我將這節課的授課內容分成了四個環節展示在了課件上,讓學生對即將所學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認知。然后,我通過具體的圖片資料,為學生詳細介紹了美蘇對峙格局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了解了杜魯門主義、北約和華約、德國的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和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重要史實。之后,我為學生介紹了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了二戰后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力量發展斗爭的必然結果。最后,我帶領學生總結了這節課的知識點。這樣,我通過挖掘教材內容,因勢利導,按部就班地為學生講授歷史知識,順利完成了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創設直觀情境刺激學生學習情感
高中歷史教學中有一大部分教學內容,在當今科技時代的影響下,已經拍攝成了紀錄片、電視劇或是電影。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們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堂之外,轉移到課堂上的直觀畫面當中,刺激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學生有動力地學習歷史知識,從而構建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這一節時,首先,我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探索中國書畫藝術和戲曲藝術背后的歷史故事。然后,我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相關的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了文化藝術的鮮活氣息,刺激了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學生較為迅速地從宏觀上把握了本節課的整體知識結構及其學習重點。之后,我帶領學生對圖片、藝術作品做了分析,使學生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最后,我讓學生談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創設直觀情境刺激了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課堂當中,感悟到了書畫和戲曲藝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讓學生的思想受到了熏陶,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同時弘揚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順利完成了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仍需身為高中歷史教師的我們對不斷探索、創新教學策略,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營造一堂堂具有高效性的高中歷史課。
參考文獻:
[1]徐學珍.打造高效課堂? 彰顯創新教學魅力——歷史創新教學略談[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7)19.
[2]彭朋.基于生本理念的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