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燦忠
摘要:多品種、小批量、常態化和遠程培訓、集中研討、專家講座、校本培訓多樣化實施,是根據高中英語教師繼續教育所面對的對象差別提出的。由于接受教師繼續教育的對象既有城鄉之間的分類,又有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分類,要求繼續教育必須改變大一統的培訓模式,根據不同對象的特點和發展需求,在內容的選擇和方法的運用方面進行精心設計,突出因人施教的原則。
關鍵詞:教師;繼續教育;分類實施
高中英語教師繼續教育的分類實施主要是針對目前繼續教育中,不管對象、無視差別、大一統的全員培訓方式和與之相對應的單一的遠程輔導方式提出的。大一統的全員培訓方式對于有過多欠賬的教師繼續教育的彌補具有它自身的意義和價值,當教師繼續教育完成欠賬的彌補逐漸完成,并不斷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背景下,這種大一統的全員培訓方式就會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其違背教育規律、阻礙繼續教育深化發展的弊端,而中小學繼續教育的分類實施,正是解決這個弊端的有效方式。
一、大一統繼續教育模式具體情況
大一統的繼續教育模式是國培、省培和地培所普遍采用的培訓方式,其培訓內容大致分為通識、專業和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無論是學什么專業,也不管所面對的具體學生的差異,通識內容是所有教師必須學習的,各個專業的教師所學內容完全一致。專業內容雖然根據高中英語教師不同授課內容區分了專業但在專業內容的學習中,無論是初任教師還是老教師,也不管教師個體的具體學習和發展需求及面對的問題,必須一刀切地對所規定的專業內容進行學習。班主任工作內容的培訓與通識內容的培訓一樣,既沒有專業上的區別,也沒有不同教師個性的區別[1]……從總體上看,宏觀、泛泛是大一統繼續教育模式的特點。不可否認這種模式有它的優點,即適應大規模的培訓對教師掌握教育教學基本規律,樹立宏觀的專業觀念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種大規模的培訓,使教師繼續教育的效率可觀。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最突出的表現是針對性不夠,使繼續教育難以深化。一方面,任何專業課教師,其對通識內容的把握都是專業化的,同樣是文化素養,數學教師的文化素養包含著豐富的數學文化的內容,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則更多地包含著文史文化的內涵,如此等等。因此,只有包含著數學文化的通識內容才有利于數學教師吸收,也才更有意義,包含著文史文化內涵的通識內容才有利于語文教師的吸收,也才更有價值。缺少專業性的通識內容,很難養成和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班主任工作也是如此,不同課程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都有其與專業特點相關的優勢和不足,如果僅僅以一般規律來培訓,就漠視了專業特點所決定的個性 。
二、對于繼續教育對象進行科學分類
對于繼續教育對象進行科學分類是中小學繼續教育分類實施的前提,也是落實分類實施目標的保障,所以必須進行深入研究、科學論證,使分類既符合繼續教育參與者自身的需求,也能夠減少繼續教育自身的枝蔓。
(一)城鄉之間的分類
城市和農村高中英語教師存在著很大的反差,這種反差不僅表現在能力和素養方面,也表現在開展教師繼續教育的環境和條件上。所以將農村高中英語教師和城市高中英語教師在繼續教育中進行區分是必要的,現行教師繼續教育的體制更多的是考慮城市教師的情況制訂的,因此,對于城市教師的繼續教育可基本保持現狀,而對農村高中英語教師的繼續教育,一方面要相應地降低標準,使培訓內容更適于他們的接受能力。同時,與城市高中英語教師培訓相比,農村高中英語教師的培訓的力度應不斷強化,通過增加投入和培訓的次數,逐漸縮短城鄉教師在能力和素養方面的差距,突出教師繼續教育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在培訓的方式上,根據農村高中英語教師和具體情況進行改變,由于農村教育比較落后,物質條件及現代化設施明顯不足,因此集中性遠程培訓可以在條件比較好的學校和教師當中推行,條件不足的學校則應更多采用面對面的培訓方式,使繼續教育真正實現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高的目標。
三、科學分類的有效實施
科學的分類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有效的實施,有效實施是科學分類獲得價值的途徑。
(一)多品種、小批量、常態化的實施
對于不同的內容應有不同的形式與之對應,由于將原來大一統的內容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因此,在繼續教育具體開展的過程中必須進行多樣化。所謂的“多品種”是指因分類而形成的內容專題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不能僅僅局限于上述的三種類別的分類,上述三種類別的分類中的每一類別是由多項內容組成的,又可分為多種主題,使繼續教育的培訓內容更為豐富。“小批量”是與大一統相對應的。分類之后將參加繼續教育的教師分為各種類別,每個類別又分為若干主題,所以在培訓的規模上自然就顯示出“小批量”的特點。“常態化”由于分類之后的繼續教育內容更為豐富和復雜,只有“常態化”的實施才能與之對應。
(二)遠程培訓、集中研討、專家講座、校本培訓多樣化實施
這是與“多品種”“小批量”“常態化”相對應的形式因素,“遠程培訓”主要是國培和省培,通過網絡培訓教師基本素養的內容以及教育改革的最新進展和教育教學新成果。專家講座主要是針對具體專題理論原理及其實施要求的內容。“集中研討”則是由培訓者與接受培訓的教師對于教師面對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展開平等對話。校本培訓則是校內專家和教師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的探討和解決。這些方式的實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其中校本培訓貫穿于始終。每種培訓形式都有不同分類的歸屬,即以分類為前提開展這些培訓活動,以校本培訓深化這些培訓成果,通過實際教學實現這些成果的價值。使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有統一、有分類、有理論、有實踐,突出針對性和實用價值 。
參考文獻:
[1]陳桃.我國高中英語教師在職培訓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4 (1):28-30.
[2]楊泉良.教師繼續教育中存在的司題與對策[J].高中英語教師培訓.2014 (11):21-23.
[3]張利利.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4]鄭金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挑戰、新特征、新角色[J].人民教育.2014 (07):15.
[5]閆守軒朱寧波.教師專業發展現實問題與范式轉型[J].中國教育學刊,2013 (12):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