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蘭 張國喜
摘要:物理是中學生必學的一門科目,但也是學生普遍反應較難學的一門科目。中學物理課本中所涉及的定律、原理大多可以通過簡單的物理模型來表達,模型的建立為研究物理問題做了一個簡單明了的鋪墊。本文結合中學物理課本中的原理、定律等知識, 詳細地論述了物理模型的分類、特點、作用以及當前物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借助簡單的模型來輔助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復雜抽象的知識,也能提高教學效果,從而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達到物理教學的重要目的。
關鍵詞:物理模型;模型教學;實踐應用
一、物理模型分類
物理模型是人們為了方便詮釋物理現象及法則,探討物理事物的本質而建立的一種模型。中學物理中常見的物理模型可分為以下幾類:
1.1 物理對象模型化
物理對象模型是構成一些定律和原理的基本要素。可分為系統模型、物質模型和結構模型三種。系統模型如“雙星系統”,將二者看成一個系統考慮。在動能定理一節中,可將多個物體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研究。物質模型如質點、剛體、電場線、檢驗電荷。用假想的曲線的疏密來表示電場的強弱。體積和電量足夠小,不影響原電場分布的檢驗電荷能近乎精確地確定其在電場中的位置。結構模型如串并聯電路、原子結構模型。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水流管道來幫助學生理解串并聯電路;原子結構模型認為原子是一個堅硬的實心小球。
1.2 物體所處的條件模型化
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每個模型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前提條件和運用范圍。比如力學中學習勻速圓周運動時的輕桿和輕繩模型,受力分析時的光滑面等;電磁學中無限大的帶電平面,均勻電磁場等;熱學中的絕熱、等溫、等容、等壓等,這些模型都是有一定的條件限制。
1.3 物理狀態和物理過程的模型化
事物的狀態和過程往往由空間與時間來反映,物理狀態模型如物體處于勻速直線、勻變速直線、圓周運動等狀態;氣體所處的平衡態、等溫、等容、等體的狀態;蒸發和沸騰的狀態等。
1.4 理想實驗模型
實驗是研究和學習物理的重要方法,簡單直觀的實驗現象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比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推翻了延續兩千多年的亞里士多德的結論,有力的證明了“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為慣性定律奠定了基礎。理想實驗中構造的光滑面、無質量的輕桿輕繩、內電阻無窮大的伏特表、恒流源等都準確詮釋了形成現象的物理原理。
1.5物理中的數學模型
自然科學的研究思路一般是依據實際問題構建物理模型,進而抽象轉化成數學模型,在經過相關的公式推導計算得出結果,反映物理意義,解決實際問題。物理中的數學模型可分為公式模型、圖表模型、結構模型。公式模型如運動學公式、電磁學公式、熱學公式、光學公式都能直接地反映物理的規律;圖表模型如牛頓第二定律的f-a圖像,運動學中的x-t和v-t圖像,動能定理中的-圖像等;結構模型如講解力的合成與分解時,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等。這些都是對物理現象近似的定量描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模型的具體含義,避免學生死記公式圖表的現象出現。
二、物理模型的作用
2.1 使復雜問題簡單化
中學物理知識點非常繁雜,每個知識點又細分為很多,各個知識點間相互聯系,錯綜復雜。學生理解了模型的建立過程,弄清楚每個模型反映的本質和相互之間的聯系,相當于將課本知識的結構系統化,使復雜問題變得簡單明了,便于理解掌握。
2.2 促進知識的遷移
在物理概念、規律、原理中應用簡單模型,學生在掌握了某一節課或者一章節的內容之后,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物理模型,瞻前顧后的對比反思總結,理清思路,促進知識的遷移。
2.3 做出科學推斷
物理學家根據建立的物理模型,大膽的對研究事實進行預言,做一些科學的推斷,方便做進一步的研究。比如伽利略論證了慣性運動,用實驗研究了勻速運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麥克斯韋方程組等都推動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2.4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中學物理的學習過程中,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分析思路和解題方法,如初中物理中的電學模型、光學模型、力學模型、熱學模型等;高中物理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礎上進行深化擴展,如斜面模型、圓周運動模型等,簡單明了的模型會加深學生理解知識,逐漸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簡單物理模型的特點
3.1物理模型是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統一
抽象是從眾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的因素,而舍棄次要的影響因素。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將實際的物理問題抽象成為簡單形象的物理模型,然后借助模型分析比較,進而得出物理規律,這是一個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過程。
3.2物理模型是科學性和假定性的辯證統一
物理模型能夠在一定的推理論證下成立,反映實際問題的本質特征,能為新的研究提供正確的理論架構。對于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不同的研究情景下側重不同,為了便于建立模型,順利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例如為了研究電場和磁場而引入的電場線、等勢面和磁感線等都是一系列假想曲線,這些假定出的模型能使復雜的客觀事物變得更加直觀具體,易于理解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得出了電磁感應定律、楞次定律、右手螺旋定則等。
3.3物理模型的美學性
物理學家們用最精煉的語言、最少的符號、最簡單明了的物理模型反映出物理規律和特點,也比如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麥克斯韋方程組體現了物理學科的形式美,也總結出了奇妙的物理規律。
四、物理模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中學物理教材中也引入了一些物理模型,但是并沒有詳細闡明物理模型的過程、特點、相互之間的聯系等,由于教師對這種模型的引入和特征總結不太到位,學生只是單純的記住理解每個孤立的模型,卻不知道模型的來源和引入過程而處于思路混亂狀態。
(2)絕大多數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總結出大量的物理模型類的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訓練學生不斷地做題鞏固,這樣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占主導,學生對于沒見過的題型,不會舉一反三的去思考如何建立模型。
五、總結
簡單模型在中學教學中的建立,是一種很高效的學習物理的方法。簡單模型在學習過程中的建立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實際課堂中每位老師的講課方式、學生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樣,影響課堂的因素很多,教師如何高效地利用模型,抓住學生的特點,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也需要不斷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