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笑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變遷,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學生管理方式已無法解決日益復雜的學生問題。將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和方法介入到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整合各個方面的資源,探討與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進行創新的有效途徑。
一、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為適應高職教育大眾化發展趨勢,高職院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漸理順了各方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辦學活力和育人水平。但從整體來看,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還存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問題。
1.管理手段剛性有余而柔性不足。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在實際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仍然沿襲原有的“以我為主”的管理理念,遇事過分強調學校自身的權威地位,很多時候都忽視甚至無視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主意識。一部分高職院校片面強調和要求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約束和限制,壓抑學生管理工作者工作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從而沒有“以學生為中心”實施柔性管理措施,造成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人文關懷。
2.缺乏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在傳統的教育管理理念中,整齊劃一、統一嚴肅是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時,基本是按照某一事件的發展需要對學生實行統一管理,而較少考慮學生的自身意愿和發展需要,更沒有考慮不同個體之間的差性。高職學生雖然年紀尚小,但已然是典型的“社會人”。因此,高職院校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如果不能考慮多重社會因素,就會造成學生的人格發展障礙,不利于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3.學生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預見性。就高職院校教育管理而言,應包括兩個最基本的方面——事前預防和事后補救。但受學生數量過于龐大、專職教師相對不足等多重因素制約,在實際工作中,很多高職院校沒有做好事前預防,往往抱有僥幸心理,管理不善,工作得過且過。這種只注重“救火”而不考慮如何“防火”的教育管理方式,缺乏前瞻性和計劃性,一旦出現問題,進行補救的工作量極大,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社會工作融入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路徑
社會工作在專業性、普適性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高職院校教育管理體制的不足,促進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1. 引入社會工作理念,結合高職院校實際,創新教育管理方法。首先,內外聯動。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學生掌握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院校應結合學生專業、未來職業規劃以及相關行業的發展趨勢,積極主動地與校外的行業組織、企業等對接,為學生社會實踐創造條件。其次,專職輔導員、專任教師、學生和專業社會工作者形成四者聯動。具體來說,輔導員和教師對學生的教育,重點從思想和專業技能層面著手;專業社會工作者對學生的教育,側重于人際交往、服務他人等日常生活中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角度。專業社會工作者與高校教師優勢互補,合力而為,共同培養學生。
2. 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構建協同聯動的教育管理機制。長期以來,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理念落后,強調整齊劃一的軍事化管理,沒有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沒有體現“以生為本”。因此,高職院校應借鑒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構建校園社區管理模式,借機打破教育管理工作“大一統”的傳統模式,重視學生在思想、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內在需求,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能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院校的各項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通過專業社會工作者的牽橋搭線,促進校內“類社會組織”與校外資源之間實現“共振”,在服務學生、管理學生、教育學生等各項工作中開創協同共治的新局面。
3. 整合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選擇合適的切入點融入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社會工作為一門系統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以及適用范圍,并不完全適合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因此,高職院校教育管理要結合自身發展現狀,對社會工作方法進行“深加工”。
一是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可以通過引入個案工作方法來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二是高職院校可以在促進學生群體成長時運用小組工作方法。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通過彼此分享、支持、鼓勵帶動自身態度和觀點的改變,因此小組工作方法應該被更多地運用到學生入學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諸多環節中。三是高職院校在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時可以運用社區工作方法。一方面,高職院校動員學生更加廣泛、深入地參與到社區工作中,提升學校的影響力,創造學校、社區、學生三方共贏的局面。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參加多次社區實踐活動之后,會深深地感受到志愿服務工作的意義,也會更加深刻地領會社會工作的內涵,養成深入社區、服務社群、奉獻社會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