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茹
摘要:新形勢下,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是貫徹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政府服務能力建設、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等一系列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是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我們要深刻認識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推進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
鄉鎮政府是我國最基層的政權機關,是國家法律法規政策落實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執行者,承擔著基層社會治理、基本公共服務等重要職責,其服務能力的強弱,事關廣大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全面小康生活,事關國家基層執政基礎的穩固和強盛。加快鄉鎮政府職能轉變,推進鄉鎮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遼寧省在全面決勝小康社會和加強東北全面振興的的迫切需要。結合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決策部署,結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中辦發〔2017〕11號),結合遼寧實際,現就如何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提出幾點建議和意見。
一是強化鄉鎮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要加快鄉鎮政府職能轉變步伐,著力強化公共服務職能。擴大鄉鎮政府服務管理權限,對直接面向群眾、量大面廣、由鄉鎮服務管理更方便有效的各類事項依法下放鄉鎮政府;推進鄉鎮行政執法改革,推動行政執法重心下移,探索鄉鎮綜合執法的有效形式,開展綜合執法工作;統籌鄉鎮黨政機構設置和站所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事業站所管理體制。
二是優化鄉鎮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要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公共資源向農村、貧困地區和社會重點人群傾斜力度,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保障符合條件的外來人口與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改進鄉鎮基本公共服務多元投入機制,支持鄉鎮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項目和社會事業發展;完善財政管理體制,合理劃分縣鄉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建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省級層面要進一步加大對財政困難地區轉移支付力度,增強縣鄉財政的保障能力。
三是創新鄉鎮公共服務供給方式。要積極培育發展公共服務多元供給主體,建立公共服務多元供給機制,引導多方力量參與鄉鎮公共服務提供;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由“花錢養人”向“花錢辦事”轉變;鼓勵和引導具備法人資格的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等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志愿服務組織,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和個體工商戶等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
四是提高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要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一網通辦”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凡與企業生產經營、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審批服務事項,全部進入全省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實現網上辦理;推動縣鄉之間、縣級職能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逐步實現縣、鄉(鎮)政務服務事項的一窗口辦理、一站式服務、一平臺共享、全縣域通辦和全流程效能監督。
五是完善群眾權益保障機制。要健全公共服務需求表達和評價機制,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制度建設,注重發揮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需求表達和監督評價方面的作用,強化群眾對公共服務供給決策及運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落實鄉鎮干部分片包村、入戶走訪、在村服務、住鄉值班制度和鄉鎮領導接訪處訪和信訪工作聯系點制度,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合法訴求。
六是強化組織保障。一是明確地方黨委政府對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組織領導職責,鄉鎮黨委要強化政治引領功能,加強對鄉鎮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二是明確縣級黨委政府、省直有關部門(單位)對相關工作的監督考核責任;三是就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工作,進行細化和強調。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人民日報》,2017年02月21日;
2、《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的實施意見》,《吉林日報》,2017年10月28日;
3、《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探索與思考》,石慶碩,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