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素芳
摘要:全國各地之所以出現眾多的校園貸的負面事件,是由諸多因素影響造成的,筆者認為大學生的非理性、非綠色消費等個人因素是造成校園貸悲劇的主要根源。本文在校園貸悲劇根源的個人因素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關于綠色消費和校園貸的調查分析,指出大學生綠色消費方式的養成是理性對待校園貸的根本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 ?校園貸 ?綠色消費
校園貸是指在校學生向各類借貸平臺借錢的行為,比如螞蟻花唄、借唄、京東白條這類電商平臺,趣分期這類消費金融公司以及名校貸等 P2P 借貸平臺,還有許多非法小額貸款公司。由于校園貸具有門檻低、操作便利等特點,再加之平臺經營不規范、高利率等問題,自2015年以來,校園貸假借分期付款、創業、兼職之名,行高利貸之實,由此導致的一起起“欠貸自殺”“暴力催債”等負面事件不斷見諸于報端,嚴重擾亂了正常校園秩序。
1.校園貸悲劇的根源分析
1.1校園貸悲劇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大學生,從不同的網貸平臺獲得無抵押信用貸款高達數十萬元,最后無力償還跳樓自殺。2016年6月12日,“裸貸”驚現大學生群體:放貸人以公開裸體照片作為要挾逼迫借款人償還高額本息。2016年8月10日,校園貸再爆亂象:學生刷單負債百萬。2017年4月11日,廈門某學院女生因陷"校園貸",在泉州一賓館自殺。其家人曾多次幫她還錢,期間曾收到過"催款裸照"。2017年8月15日,20歲的北京某高校大學生,在老家溺水而亡,之后他的手機還不間斷收到威脅恐嚇其還款的信息。2017年8月24日,武漢某高校學生因欠"校園貸"4000元,一年時間滾到50余萬元。2017年9月7日,21歲的陜西某大二學生貸款20多萬,用于同學聚餐以及償還貸款等,無力償還時跳江自殺。2018年5月17日,西安某大學生在保定市政府附近一個廢品收購站服毒自殺后,其手機還每天接到大量來自網貸平臺的催款電話。
1.2校園貸悲劇根源的個人因素分析
全國各地之所以出現眾多的校園貸的負面事件,是由諸多因素影響造成的,違法放高利貸及各種暴力催款者固然要接受法律的應有懲罰,但筆者認為大學生的個人因素卻是最根本的悲劇根源。
1.2.1過度消費和攀比之風。過度消費是指脫離現實經濟條件與合理需求的消費。主要表現為超前性消費、揮霍型消費和炫耀型消費,把高消費當做實現優越感和虛榮心的手段。大學生消費欲望越強,攀比之風越嚴重,越容易選擇校園貸。是否選擇校園貸主要看大學生個人意愿,當學生認為校園貸利大于弊,就會接受校園貸,也就愿意使用校園貸。由此可見,大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消除攀比風氣,是否能養成理性消費、不盲目消費、不過度或超前消費、不貪慕虛榮、不跟風、不炫富的綠色消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2.2自控能力差。面對種種消費及購物誘惑,自我控制能力低的大學生更容易出現沖動性購買行為,從而促使一些大學生采取校園貸等超前消費方式。
1.2.3人際信任水平高。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人際信任程度較高,樂于幫助他人,對校園貸的高風險缺乏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與人際信任度呈顯著負相關。具有較高人際信任程度的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就差,最終被人利用而莫名其妙地背負上校園貸及高額的利息,成為受害者。
鑒于以上原因,本課題組在調查分析大學生綠色消費現狀的基礎上,力求找到大學生不良校園貸的根源,使其認識到校園貸的危害性,從而培養綠色消費方式,杜絕不良校園貸。
2.大學生綠色消費的現狀分析
本課題組認為綠色消費就是可持續性消費,是指一種適度節制消費,是滿足自身合理需求并符合自身經濟狀況的理性消費,是一種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鑒于此綠色消費理念,本次調查重點關注大學生是否存在超前消費和奢侈消費,是否依賴網絡貸款以及對網絡貸款的認識等。從調查情況來看,盡管大學生就綠色消費尤其是環保消費和廢物回收利用等方面做的還不是很理想,但整體來說,大多數學生的消費理念還是比較理性的,很少出現超前消費和奢侈消費,對網絡貸款的認識還比較理智,也沒有出現大量的依賴情況。
2.1調查顯示,大多同學消費水平還算正常理性消費,當遇到特殊情況出現資金緊張時,大多數同學都會尋求家人資金幫助,或是找同學借,或是自己打工掙錢,很少有同學去選擇網絡貸款。在問及大學生“每個月的開銷大概有多少”時,花費“1000元—1500元”的占53.55% ,花費“500元—1000元”的占31.15%,花費“1500元—2000元”的占9.29%,花費在“500元以下”和“2000元以上”的都在極少數,在3%左右;在問及“大學生對于資金緊張的狀況會如何處理”時,選擇“尋求家人資金幫助”的占75.41%,其次是“找同學借錢”的占 38.25%,再者“短期內打大量零工”的占20.77%,選擇“銀行貸款(信用卡透支等方式)”的占10.93%,選擇“其他”的占6.01%。
2.2對于校園網絡貸款,大多數同學聽說過,但是真正去使用網絡貸款的卻在少數,選擇“聽說過,但是身邊很少有人使用 ”的占59.56%,“聽說過,而且身邊有人在使用”的占31.15%,選擇“沒聽說過”的占8.74%;大多數同學能認識到網絡貸款所存在的風險問題,選擇“風險很大且學生不可控制”的占到67.76%,選擇“有一定風險但可以通過完善制度逐漸減小”的占到37.70%,完全無視校園貸風險的僅占2.19%,由此可見,大多數同學對使用網絡貸款還是持謹慎態度。在問及“出于什么原因沒有選擇網絡貸款”時,選擇“不信任網貸平臺擔心個人信息遭到泄露”的占45.90%,“不需要透支消費這種方式”的占44.81%,“沒有超經濟能力消費需求 ”的占38.80%,“不喜歡超前消費這種方式 ”的占32.79%,“擔心會給個人信用記錄留污點 ”的占30.05% ,“利息太高”的占14.21%,“未聽說過這種消費方式”的占11.48%;
2.3對于網絡貸款,大學生“只是知道按時還款”的占 39.89% ,“有一定的觀念,大致知道一些平臺運行機制”的占34.43%,“非常了解,懂得使用法律等手段維護權益”的占 6.01%,“不想了解,與自己無關”的占到18.58%;在了解大學生“使用貸款平臺卻無法全額還款會產生怎樣的后果”時,大多數同學也都有較清晰的認識,選擇“影響個人的信用度”的占67.21%,“被威脅催債”的占54.64%,“被聯系家長和學校”的占41.53%,“不清楚也沒有考慮過”的占33.33%。調查顯示,大學生對于網絡貸款還沒有清晰的認識和研究,不懂得使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于網貸的后果大多同學有清晰地認識,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其危害性沒有考慮過,他們考慮更多的只是信用問題,對威脅催債和暴力催債的認識還不是很深刻。
2.4在問及“如何看待大學生貸款消費這種行為”時,選擇“貸款消費讓我沒有安全感”的占56.83% ,選擇“可以緩解一部分資金壓力”的占46.45%,選擇“不理解貸款消費這種行為 ”的占40.44%,認為“是一種新型的消費形式,是未來的趨勢” 的占21.86% 。調查顯示,對于網絡貸款的效用,盡管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網絡貸款沒有安全感,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網絡貸款可以緩解資金壓力,是未來新型的消費形式等,這也正印證了一種現象,那就是已經有網絡貸款的同學正是在一種好奇和嘗試的想法下去進行網絡貸款,完全沒有料到之后的危害后果如此迅猛,當他們無法應對時也許后悔都來不及了。
2.5在問及“在頻發的校園網貸事件中,認為大學生自身存在哪些問題”時,認為是大學生的“安全意識不夠”的占78.69%,認為是大學生的“錯誤的消費觀”的占 72.13% , 認為大學生“對網絡平臺不夠了解”的占 62.84% ,認為是大學生“責任感缺失”的占48.09%,認為是大學生“信用意識不強”的占 45.36%。調查顯示,在頻發的校園網貸事件中,大學生對自身所存在的問題首選是安全意識,其次才是錯誤的消費觀問題,也就是說大學生對校園貸頻頻出現問題,沒有首先從根源上認識到是自己的消費觀問題,理性消費,不超前消費還是需要加強引導。
3.大學生理性對待校園貸與綠色消費的養成
3.1 大學生應具有健康的理性的消費觀
大學生作為校園貸的主要參與者,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避免在虛榮心驅使下的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炫耀心理而去選擇校園貸進行高消費。大學生的高消費主要在娛樂方面,集中在手機、電腦、戀愛、旅游和聚餐的消費上,而用在學習和就餐方面的費用相對偏低,已明顯偏離了學生消費的正常軌跡。大學生應樹立通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參加豐富的校內活動和校外實踐來找到自我價值的觀念,而不是通過高消費來獲取存在感。
3.2 家長應監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的消費觀念和理財方式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子女的消費行為。調查顯示,父母越反對、受教育程度越高,學生越不容易選擇校園貸。家長應及時了解子女的生活需要,了解其在校期間是否有不合理的消費,以便有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同時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監督自己的子女形成正確的消費觀,使其遠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3.3 學校應大力宣傳校園貸的風險
《2017年中國大學生信用現狀調研報告》表明,仍有 16%的學生表示從未聽過校園貸負性事件,進一步的調查發現,有25%的學生表示學校宣傳教育工作沒做到位。[[[] 彭照華.大學生使用校園貸的心理原因及對策[J].科教文匯,2019.10.]]減少大學生校園貸行為,除了依靠大學生的個人因素進行自覺抵制外,高校相關部門也要承擔起宣傳、引導大學生理性消費的責任。同時高校還應當不斷健全大學生資助體系,對確實貧困的大學生給予相應的經濟資助,使其遠離校園貸誘惑,集中精力抓好學習,順利完成學業。
參考文獻
[1] 彭照華.大學生使用校園貸的心理原因及對策[J].科教文匯,2019.10.
[2] 何小青. 消費倫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7:125—129.
[3] 彭照華.大學生使用校園貸的心理原因及對策[J].科教文匯,2019.10.
[4] 彭照華.大學生使用校園貸的心理原因及對策[J].科教文匯,2019.10.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8年度濱州市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研究立項課題“全面發展視閾下大學生綠色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8-SKGH-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系2017年度濱州醫學院社科計劃項目“大學生綠色公寓文化及培育”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