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玲玲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學活動不可能離開生活單獨存在,小學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教師要把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把語文教學生活化與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有機結合,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之路。教師應在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讓他們獲得有活力的知識的同時,情操也能得到陶冶,從而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教師要轉變觀念,力求課堂教學最優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實現以下四個轉變:第一,把單一知識傳授的過程,轉變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豐富學生精神世界、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綜合的過程。第二,把教學中對前人知識的復制、生產、加工、包裝的過程,轉化為學生樂于接受、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過程。第三,把死記硬背知識的過程,轉化為檢索和探討知識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能力。第四,將單一傳授知識的教學轉化為為發展而學習、為創造而學習的過程。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四個優化:第一,優化備課,由傳統的單純的備“教”向備“學”轉變,由備知識向備學生轉變。第二,優化教學目的,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到掌握知識不再是教學的唯一目標,教學目標應是包括學生的智能、體能和人文精神等的多元目標。第三,優化教學方法,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和科學的魅力,點燃他們好奇的火花,培養他們探索的精神,使學生感受到全新的方法、創新的氣息和奧妙無窮的樂趣。第四,優化練習和作業,減少大量重復的、有違教學規律的低效勞動。
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是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之路。
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觀察生活,實現生活“語文化”。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他們可能知之甚少。教學時應指導學生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小露珠》一文中涉及的小露珠對于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悉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植物因小露珠發生變化,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還有些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與學生存在時空差距,使得學生對他們的認識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如學習《廬山的云霧》一文時,在學生不能直接去廬山看云霧的情況下,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身邊能看到的云霧變化,想象廬山云霧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在教學中加強“說、演、練”、再現生活,實現語文“生活化”。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學習興趣被激起,注意力被調動,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圍繞課文內容開展心得交流會、辯論會,讓學生說一說,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升華對課文的理解;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還可以用各種生活化訓練讓學生加強情感體驗與實踐體驗,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思維。在講授《神奇的克隆》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主題為“應不應該克隆高級物?”的辯論會。圍繞辯題,正反兩方的同學各抒己見,辯論得不亦樂乎。辯論會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克隆技術的發展、成就和意義,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也初步認識到克隆人的危害。對于教材上相對枯燥的練習題,也應盡量挖掘其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如指導用“管理”一詞造句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家長的工作,聯系實際造句。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加強生活體驗。教師要有意識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加強生活體驗。通過身臨其境或創設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和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感悟,從而加深認識。例如上《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時,教師可在課堂上放這首歌,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調動感知力和理解力,使學生更加深切地感受黨和祖國對少年兒童的關懷,體會少先隊員們對黨、祖國和人民的感激之情。
教師應當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感動他們的心靈。如一位教師正在上古詩《游園不值》的公開課,一位遲到的學生“砰”地猛推教室門徑自跑進來,大家都看著這位冒失的孩子。執教老師愣了一下,沒說什么,繼續帶領學生讀詩句。讀到“小扣柴扉久不開”這一句時,老師不經意地踱到那個遲到的學生身旁,用手輕輕地摸摸孩子的頭,問班上學生們:“詩人外出訪友,見友人的門關著,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同學們回答:“小扣就是輕輕敲門,顯得有禮貌。”“詩人知書識禮,行為文明,即使在‘久不開’的情況下,也還是小扣。”教師肯定了大家的分析后,親切地問那位遲到的孩子:“現在,你懂得‘小扣柴扉’的意義了嗎?”這一問,全班同學露出了會心的微笑,那位遲到者也紅著臉,誠懇地點頭。教師以寬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結合了詩句,精心點化,無疑使教學工作事半功倍。
學習語文應該與生活實踐絲絲相連,從而貫通阻隔語文學與用之間的壁壘。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片活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響水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