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明

摘? 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城鄉一體化小學學生普遍存在科學視野狹窄、科學創新意識和能力缺失的現象。學校利用校內外的科技教育資源,有效地開展生物與環境科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通過研究,學生的發現與解決科學問題能力得到培養,涌現出一批會觀察、善思考、能研究的科學小創客;同時學校科技教育的實效性也得以提升。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學校;科學小創客;生物與環境實踐活動;創新小課題
開展科技活動有利于營造寬松平等的氛圍,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求變,能夠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激發創新勇氣和探求興趣。為此,我們根據實際,將生物與環境實踐活動定位為學校科技教育的重點項目,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自然和社會,激發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實踐活動中培育富有地區特色的科學小創客。
一、學校形成培育科學小創客的途徑。
作為城鄉一體化學校,學校周邊有著豐富的生物與環境教育資源,這為學生科學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打下有利條件。學校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建立多渠道的培育途徑。

以創新為核心的生物與環境教育鼓勵學生的個別差異和自由發展,任何一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潛能,需要深入發掘和塑造,營造出一種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平等對待學生的精神氛圍。
二、以學生為主的創新小課題研究
(一)在富有地區特點的科技活動中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創新課題
案例1.周邊大型企業的考察活動。
工業園區的崛起,大型企業的建設無形中成為學校生物與環境教育課外實踐基地。適時地組織學生開展各類考察活動,從考察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富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從活動中啟迪學生的創新欲望。如:參觀石洞口電廠后,學生發現電廠煙囪經常會冒出濃濃的黑煙,給大氣環境帶來嚴重污染,他們就提出了“給煙囪穿上新衣”的建議與方案;考察海豹水泥廠后,針對水泥廠塵埃漫天飛揚的現狀,提出多栽種能吸塵的大型植物的建議。通過親身體驗內化為創造欲望,從而開發學生的創造力。
(二)在發揮學校教育資源優勢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案例2.組織學生上網沖浪,為校園植物掛牌,為鳥兒筑巢等生物與環境活動,不僅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改善學校的環境,而且對學生的生物與環境創造力的培養起到很大作用。如21屆的論文《家長接送子女對校門口環境的污染調查》《大蒜汁治蟲害》等有創意的課題,都是學生通過校園環境的觀察和實踐,從中發現的。
(三)在生物與環境課程教學中啟發學生發現科學問題
案例3.在課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學生勇于發現科學問題,提出解決方法,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實驗方案,師生共同研究。如:25屆《太陽能保溫箱的保溫效果實驗》、26屆《構樹葉汁殺滅小地老虎的試驗》等課題就是學生受到教材內容的啟發而發現、設計、研究的。
(四)在網絡環境下科技教育中體驗創新活動樂趣
案例4.在網絡化的環境下,各種生物環保科技活動資源將得以更有效的應用,網絡技術圖、文、聲、像并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刺激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易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師生共同探索以個性化學習為核心的生物與環境科技活動模式。如24屆的科學論文《硫磺香皂、樟樹葉和洋蔥驅趕室內蟑螂的實驗研究》就是學生在網上看到生活小常識“驅趕蟑螂之妙招”,受到啟發而設計的。
(五)在生物與環境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中豐富課題來源
案例5.通過座談會,發倡議書等形式,向廣大家長宣傳科學創新教育的重要作用,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積極參與創新活動,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出謀劃策。如:科學論文《蔬菜老葉、皮汁液除油污的再次研究》《月浦地區環區步道植物多樣性的現狀調查》都是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配合教師共同完成的成果。
(六)在開展無土栽培聯合體實踐活動中積極研究課題
無土栽培科普活動為具有愛好特長的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同時也會成為學生從事科學研究、提高科學創新能力的天地。
案例6.學校成立了學生無土栽培興趣小組,確立木本植物無土栽培研究項目,在組織學生開展無土栽培實踐活動的同時,積極鼓勵學生發現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如27屆科學論文《三種植物基質培與土培生長狀況對照實驗》《水培植物中泥鰍與金魚飼養的對比實驗》就是興趣小組學生針對自己在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設計的課題。
三、成效與體會
“蔬菜老葉扔掉太可惜,能否替代洗潔精除油污?”“市場上買的保溫箱太貴,是否能用廢舊物品自制?”“用構樹葉汁替代農藥殺滅小地老虎,效果是否更好?是否更綠色?” “花魚共養用泥鰍,成活率更高?”“為減少水體的有機污染,為金魚生活提供良好環境,在魚缸中種植凈化水質能力較強的鐵皇冠蕨?”……學校通過生物與環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方案,形成創新小課題,并深入研究,培育出了一批樂觀察、善思考、能研究的科學小創客。
幾年的實踐研究,我們體會到:
(一)結合實際,切身體驗,完成課題研究是前提
實踐表明,開展有效的生物與環境實踐活動應結合本地實際,使學生看得到、摸得著,并且能切身體驗,從而在實踐中發現課題、實施完成課題的研究。
(二)培養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目的
要培養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資源挖掘和利用必不可少。學校成立了科技教育社區委員會,并將科技教育與學校德育教育有機結合,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顯示學校科技教育的特色優勢必須納入常規
從上述各個案例的內容來看,生物與環境的課題項目占了絕大部分,也將本校原有的生物環境的科技特色持續、有序的得到健康發展,優勢更加顯現,輻射示范范圍更廣。
參考文獻:
[1]黃爾烈;安憲軍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02-25
[2]應超校外科技教師指導科學探究活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生物學教學.2011(11)
[3]杜秀艷《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資源開發的有效指導》[J].黑龍江教育(小學).2011(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