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華
摘 ?要:課堂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方法與技能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學學習、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場所。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還直接決定了學科教育功能和作用的發揮。所以,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至關重要。本文將從重視小組合作學習、教學內容貼近生活與創設問題探究情境三個方面出發,分析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有效策略和科學方法。
關鍵詞: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有效策略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過去高中數學教師通常采用單向傳輸式的方法來展開課堂教學,不僅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所以,高中數學教師應該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走出傳統模式的誤區,以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思想為指導,積極改進與革新課堂教學方法與策略,進而順利構建起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發揮出數學的獨特魅力。
一、重視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所必須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所強調的重點。小組合作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所以,高中數學教師應適當轉變過去統一的授課形式,按照科學的標準和原則,將全班學生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再鼓勵和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圍繞著同個問題或者任務,展開討論、互動、交流與溝通,互相分享各自的觀點、想法和認識,實現思維互補、資源共享與相互啟發。最終有效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授《對數函數》這部分知識時,在本節課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指數函數,并了解了指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而本節課程的內容與指數函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所以,學生們在學習本節課程的知識時會顯得輕松。同時,為了增強學生們的合作能力,筆者為學生們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上課后,筆者將學生們分成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小組成員確定好后,筆者再為學生們布置探究任務,如下:在對數函數中,底數對函數圖像有著什么影響?函數y=(x∈N+,a>1)的定義域為多少?單調性為多少?任務下發后,各小組成員立即展開討論,經過學生們的激烈討論,學生們最終得出結論。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重視小組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二、教學內容貼合生活,挖掘數學知識原型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將運用于生活當中去。如果能夠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原型融入到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讓教學內容貼近生活,還能夠促進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所以,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從生活出發,注意觀察、發現、挖掘與搜集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案例、模型與資源,再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利用數學思維和所學知識對生活原型展開分析與探究,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現實意義,充分豐富學生的情感態度體驗。
例如,在教授《等比數列》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們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筆者挖掘數學知識原型,為學生們引出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們根據從生活中的問題出發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注意力高度集中,對一些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教學內容貼合生活,挖掘數學知識原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創設問題探究情境,引發學生獨立思考
問題探究情境的創設能夠充分活躍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獨立思考,促進學生的主體探究。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該積極改進與革新教學方法,嘗試根據數學主干知識以及學生的認知結構來精心設計數學問題,保證問題難易程度適中且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和探究意義。再選擇合適時機向學生進行提問,創設出引人入勝的問題探究情境,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考動機,觸發學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引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推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例如,在教授《函數的單調性》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引發學生們的思考,調動學生們的思考動機,筆者為學生們創設了的問題情境。問題如下:函數f(x)=cos2x的單調減區間是多少?已知函數y=3x3+2x2-1在區間(m,0)上為減函數,求m的取值范圍?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立即展開思考,經過學生們的思考與分析,學生們最終得出答案。這樣一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創設問題探究情境,引發了學生的獨立思考。
總之,無論是在過去教育要求下,還是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構建高效課堂一直都是廣大教師的根本性任務。所以,高中數學教師應該順應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把握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樹立起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展開深層次思考與探索,進而通過重視小組合作學習、教學內容貼近生活與創設問題探究情境等策略的運用,來推進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升級,最終順利構建起高中數學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孫艷芳.探究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9(29):152+159.
[2]鄭健鋒.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9(0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