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冬海 李育真
摘要:勞模是時代的永遠領跑者,是國家精神和文化的支撐。勞模精神集中體現了我國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核心要義,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新時代高校基層黨建工作與勞模精神的弘揚相結合,將勞模精神弘揚運用于高校基層黨建工作是新時代的需要,同時也關系到高校大學生黨員個人的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勞模精神;高校基層黨建;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時代對高校基層黨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發揮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支部堡壘作用
高校基層黨組織在黨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聯系服務教師、團結廣大學生,推動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戰斗堡壘。在新形勢下,高校黨組織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必須貫徹新要求、新舉措。要從固本強基出發,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支部堡壘作用。堅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
2.突出高校基層黨組織的育人功能
高校基層黨組織是高校基層黨建的重要陣地,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力量,其在傳播黨的相關理論的同時將學生與學校溝通的橋梁潛移默化地搭建起來。高校是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高校黨組織的育人功能。高校基層黨組織要堅持做到與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目標一致,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整個教學環節。
3.創新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方法
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新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呈現諸多形式,高校基層黨組織必須立足于實踐,在工作方式與方法上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僅有利于提高黨建水平,同時也能更好的發揮其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黨支部要善于運用互聯網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各項活動,賦予黨建工作生命力。
二、新時代高校基層黨建工作踐行勞模精神的價值
1.時代的需要
我國進入新時代。在新的起點上培育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是對廣大師生提出的新要求,勞模精神中所體現的“求真務實”的實干精神與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基本要求達到了高度一致。在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中踐行勞模精神,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礎。充分發揮勞模精神的引領性,不僅有利于大學生黨員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熱愛勞動的行為習慣,還有利于為國家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2.映現青年模樣
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青年、要勇于砥礪奮斗、要練就過硬的本領、要錘煉品德修為。”大學生黨員是大學生中的一部分,他們正處于一個朝氣蓬勃、精力旺盛的奮斗時期。將勞模精神融入高校黨建工作,全面弘揚勞模精神的正能量,培育大學生黨員的勞動精神。有利于激發大學生黨員的斗志,讓他們的煥發青春的光輝,呈現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
三、新時代高校基層黨建工作踐行勞模精神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養廣大學生黨員的責任擔當意識
高校基層黨組織踐行勞模精神有利于加強對大學生黨員的責任擔當意識的培育,將為社會做出貢獻納入到自己的人生價值當中。增加學生黨員在黨支部的組織生活中主動參加培育勞模精神的活動的次數,引領廣大學生黨員踐行勞模精神,這將有利于黨性教育和勞模精神培育有機結合。讓廣大學生黨員始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樹立對于勞模與勞模精神正確的認知,在尊重勞動與創新勞動的同時,更是一種對自身責任擔當意識的生動再現。
2.有利于引導大學生黨員端正勞動觀
高校基層黨建工作踐行勞模精神,教育引導學生黨員在勞模精神引領下,以勞動模范、勞模精神為榜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在主動參加勞動的過程中享受勞動所帶來的快樂,激勵其他普通同學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充分感受到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在勞動中共同成長、在勞動中女里奮斗、在勞動中無私奉獻、在勞動中創造、成就自己的輝煌人生,在勞動中綻放自己的青春風采,堅定正確的勞動觀,不僅支撐著中國夢的價值,更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
3.有利于踐行廣大學生黨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勞模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者并不是相互分離的,二者在精神實質上高度一致,勞模精神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內涵,也承載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義。總書記在新時代向全體勞動者發出奮斗的召喚:“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將勞模的榜樣示范作用與大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有效結合起來,實現勞模黨支部和學生黨支部共建,有利于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進而培養廣大青年愛國敬業精神,拓寬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路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 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
[3]習近平.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J].人民日報,2013-04-29.
作者簡介:
雷冬海(1969—),女,蒙古族,籍貫:遼寧錦州義縣,單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黨建。
李育真(1996-),女,漢族,籍貫:山西朔州,單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