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紅
摘 ?要:對于技工院校的學生來說,要厚植工匠精神、崇尚品質至上,力求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然而,我國大部分技工院校仍未改變“重技輕德”的育人模式,以學生的專業技能成績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對于思政教育和職業精神的培養卻很不重視。針對這一問題,技工院校的思政教育提升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既要培養學生普遍的思想道德需要,還應將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
關鍵詞:工匠精神;技工院校;思政教育;融合
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努力,我國許多地區技工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近些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技工院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思政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國家和企業長遠發展的要求出發,凸顯出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內容。
一、工匠精神概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可以發現,很多作品都有對傳統工匠的描寫,如庖丁解牛、魯班發明鋸子、李春建造趙州橋等。作品除了描寫他們比普通人更高的技藝水平外,還深刻地刻畫了他們的勤勞和敬業。從這些描繪中可以看出工匠精神的內涵,這是一種不浮躁、不驕傲、持之以恒、勇于學習、善于創新的精神,也恰恰是現在的學生最缺的精神。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浮躁的社會和進步的科技使得工匠精神在不斷消失,技工院校是為社會發展輸送技能人才的重要機構,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環境下,更需要把工匠精神傳播給學生,在學生的心底埋下工匠精神的種子。
二、工匠精神培養和技工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原則
(一)弘揚傳統文化,提倡工匠精神
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學生的就業觀和擇業觀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如今形勢乃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每一天每一刻都在發生著變化,飛速的發展造就了一個浮躁的社會。人們只重視經濟和發展,忽視了品格與靈魂,因此工匠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工匠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明綿延千年、長盛不衰的精神動力。技工院校要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讓學生意識到工匠精神對于這個社會、對于某個企業的重要性,擁有工匠精神也一定會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著長遠的優勢[1]。
(二)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針
工匠精神本質上是人價值觀的體現,因此,要使學生成為認知工匠精神、信仰工匠精神、踐行工匠精神的主體。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逐步向學生傳播工匠文化,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三、工匠精神培養與技工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對策
(一)促進技工院校思政教育職能的轉變
在現代教育中,技工院校思政教育的發展不能通過簡單的模式來進行,而應積極考慮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學生自身等更多的影響因素。思政教學要確保能夠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達到預期目標,減少傳統教學中存在的“重技輕德”和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培養可以促進技工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實效性,并能從思政課程、校園文化、企業實訓等多方面處理好技工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技”與“德”完美融合于現代職業精神之中,使學生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值得注意的是,必須詳細分析兩者的結合。如果采取強制手段,不僅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會出現新的問題。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積極推進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功能的轉變。首先,教師要能認識到思政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一門簡單的理論課程,在學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起著相當大的價值導向作用。剛開始教學時,要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的含義及重要性。同時要加強客觀實際和理論內容的結合。例如,在講解時舉了“熟能生巧”的故事,讓學生感悟專注和練習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種呈現。與此同時,工匠精神的培養一定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不能過分苛責成績差的學生,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讓學生能在以后的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2]。
(二)加強思政教師對工匠精神的認識
將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聯系起來離不開思政教學工作者的努力。思政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但同時也離不開優秀的思政教師。要想完美地將二者融合到一起,首先技工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對工匠精神有著足夠的了解,如此才能在日常教學中將其與思政教育完美結合。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深入研究工匠精神,找出其與思政教學間的共同點,為培養出國家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做出努力。例如,在講解全國勞動模范時,教師應適時地插入對工匠精神的講解。這些人都是當代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只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努力,才能夠做到他們這樣的成功,才能真正成為“現代的工匠”。同時要讓學生認識到普通人同樣可以做到擁有工匠精神,要記住每一個認真的普通人都是值得被我們尊重的“工匠”。年復一年地在講臺上講課,老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每天凌晨就起來清掃城市,清潔工也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通過這樣的案例,學生對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技工院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如今的教學環境,按照傳統教學理念培養出的學生也不是這個社會所真正迫切需要的人才。因此學校應進行教學模式的變革,要想在思政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讓工匠精神在教師之間進行普及,這樣才能夠被傳達給學生。在上課時,教師應多給學生講一些有關工匠精神的實際案例,同時還可以為學生播放有關工匠精神的視頻。例如,為學生播放《大國工匠》,這是央視推出的紀錄片,對我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做出了詳細的闡述。如果條件允許,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近距離參觀工廠工人干活,讓學生能夠感知到工廠工人所展現出的工匠精神。
結束語: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家對于技工院校的思政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目前我國一部分技工院校學生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出現了問題,這和技工院校思政教育不足也有著一定的關系。社會要發展,國家要進步,需要的是一大批有著工匠精神和高尚道德修養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國技工院校應該就如何將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聯系起來做出深入的探究。
參考文獻:
[1]佚名. 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中職教學的研究[J]. 讀書文摘(中),2018,78(2):79-79.
[2]王濤.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工匠精神培養的策略[J]. 現代職業教育,2017,78(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