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亮?王忠祥
摘要:馬克思主義作為—門科學,它實現了對歷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并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研究馬克思風險社會思想能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推動歷史唯物主乂理論品質的提升,并且能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當代世界人類生活的現實狀況。合理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人類生活的現實結合點,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效的路徑
關鍵詞: 馬克思風險社會思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有利于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歷史發展中同時存在著自我肯定和自我批判兩種對立傾向,人類的自我反思、自我批評和自我控制能積累各種肯定性力量不斷克服否定性力量,實現歷史的進步。總體上看,人類社會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它要求我們加強對社會風險的關注,把規避風險和物質生產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此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
特性,馬克思風險社會思想為我們發現和治理當代社會風險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馬克思風險社會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風險社會思想的提出有利于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品質的提升。利用馬克思風險社會思想可以回擊那些曲解馬克思主義,挑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主體地位的學者們,并對現存風險問題給予根源性揭示、批判和治理。在硏究分析的過程中,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內涵,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硏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二)有利于批判西方風險社會理論的不徹底性
雖然西方風險社會理論學家們對當代風險進行了具體的描述,并對其特征、影響、產生的原因以及規避的路徑進行了系統的學理分析,但是由于其生存的社會制度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無法看到風險產生的根源資本的邏輯本性,這些大都是對現象的事實性描述,缺乏深層次的理論分析。此外,在如何看待風險社會的起源問題上,西方風險社會理論學家分別存在著客觀主乂立場與主觀主義立場的分野與對立。對于馬克思主義學者來說,運用馬克思風險社會思想對西方風險社會理論進行辨析,吸收其優秀的理論成果,批判其理論局限性,只有這樣才能不會迷失在西方眾多紛紜的理論扭結之中,同時更加開闊我們的理論視野。馬克思風險社會思想深刻揭示了風險社會的特征、根源、內涵和產生根源,為我們在風險全球化時代有效治理風險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發展以及逐漸實現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部探索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深入研究建黨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偉大的成果就是: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回答和解決了什么是中國的民主革命、怎樣進行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如何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等系列基本問題,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國,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深深地扎下了根,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偉大的成果是: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毛澤東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未竟之業,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經驗基礎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中國共產黨人的新思想、新觀點,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次飛躍,它是我們黨實現的第二次理論飛躍,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推進到雙小平理論的嶄新階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個成果是: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淮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硏判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正確應對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結合國內外形勢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得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三次理論飛躍,體現了21世紀我國現代化設的新時代精神和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四個成果是:創立了“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同時,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關系到中國末來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深化了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繼續推進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從毛澤東思想,到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肩負著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成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構建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通過對“中國夢”的時代性解讀,回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民族恃性。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為了實現“中國夢”而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因此,實現“中國夢”,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新境界,從實現“中國夢”的客觀視角和時代立場去理解和把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