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摘要:在我國行政部門執法過程中經常會對公民基本權利造成一定的侵犯,主要源于我國憲法中關于公民基本權利的描述不夠具體,存在著較多的限制,且公民基本權利受到侵犯時往往無處可訴,導致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受到了巨大的阻礙。本文將對我國公民具備的基本權利以及法律保障現狀加以探討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路徑,以期能夠立足于法律的角度實現對我國公民基本權利的有效保障,從而將依法治國理念落到實處。
關鍵詞:我國公民;基本權利;法律保障
引言:
依法治國的基礎就是對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加以保障,這并非一項簡單的事情,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為依托,確保各個執法部門和相關工作人員都能夠將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與此同時,我國公民能夠提高對自身權利的保護意識,當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夠尋求有效途徑進行救濟,整個國家都將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處于高效運轉狀態,有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促進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穩步提升。
一、公民基本權利概述
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該款規定了公民的憲法概念,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指具有中國國籍的人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基本權利也稱憲法權利,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第三款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2004年“人權”首次寫進我國憲法,表明我國開始對人權進行法律保障。基本權利是憲法確認和保障的權利,即憲法權利。可以認為基本權利和人權的法律意義是完全相同的,保障人權即是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公民基本權利主要涵蓋三方面內容,分別是公民權利、政治權利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權利,這些權利都需要予以大力維護和保障。
一般來說,公民基本權利容易遭到國家權力機關的侵犯,部分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未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或者存在著違法行為,這給公民基本權利帶來了較高風險,當公民基本權利受到侵害時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救濟,致使公民基本權利保障成為一句空談,法治化國家建設目標將很難實現。
二、公民基本權利保障現狀
首先,我國公民基本權利面臨著諸多的風險,是比較容易受到侵害的,最為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在拆遷事件中經常會出現糾紛,有些人員出現了不當行為,危害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公民的法律意識相對淡薄,不知道如何才能維護自身基本權利而無法得到救濟。其次,我國憲法雖然規定了公民基本權利,卻沒有對于公民基本權利受到侵害時的救濟途徑予以詳細解析,通常情況下公民只能通過民事、刑事、行政等訴訟程序得以救濟,可是這些訴訟程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使得公民的基本權利難以得到有效保障。最后,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權利,包括守法和法律適用上的平等,而在我國《憲法》第四十一條明確了公民的批評權、建議權、檢舉權、國家賠償請求權、申訴權和控告權等六項權利,包括政治性和非政治性權利,但缺乏相應的司法救濟保障程序。
三、公民基本權利保障不全面的原因分析
1、基層執法人員權利保障意識不高
由于歷史原因,現階段的執法人員很大部分并沒有接受過專業法律教育,執法人員的整體法律意識較低,人權保障意識不高。執法時容易忽視公民的基本權利,致使政府和居民間矛盾不斷積聚。
2、基本權利的司法救濟制度不完善
法彥云:“無救濟則無權利”,即權利有效與否的前提是能否得到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應內在地包含救濟的內容,因而基本權利并非是獨立的。憲法是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最高法,普通法律的制定要充分體現憲法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憲法精神,并不得與其相違背。這些規定一般在訴訟和行政復議等法律制度中有充分的體現。此外,對基本權利的侵犯除了國家權力之外,社會力量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憲法及相關部門法對于來自社會力量侵犯而產生的救濟權的規定就略顯不足。
3、各部門法對憲法基本權利細化不夠全面
我國憲法未確立違憲審查制度,對于憲法司法化的問題也只是理論層面的研究。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律法規也只限于對公民基本權利中的人身和財產權進行保護,對這之外的基本權利沒有明確的救濟性規定。由于我國還未建立起違憲審查的司法救濟制度,這就使得公民的其他基本權利在受到侵害時維權之路難上加難,由此人們開始尋求非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權益,很有可能造成法治秩序的混亂,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四、構建公民基本權利司法保障制度的建議
1、提高各級執法人員的權利保障意識
法學家伯爾曼所言“除非人們覺得,那是他們的法律,否則,人們就不會尊重法律。”各級執法人員要樹立牢固的憲法和法律權威,形成尊重憲法、法律、尊重他人人權的理念。要向民眾宣傳法律意識和法律思想,使人們形成尊重他人權利的意識和習慣。法的終極價值目標是關注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追求人的幸福,切實保護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要讓執法者信仰法治,將法治精神貫穿于執法過程的始終,堅持社會公共利益與公民基本權利的統一。
2、將基本權利保障性規定細化到各法律部門
目前已有的基本權利理論預設的一個前提是有一個可以對基本權利規范進行適用的憲法審查機制。如果憲法審查制度在未來沒有明顯的發展,對基本權利的研究將更多關注權利作為一種客觀規范如何在一般法律層面得以實現,以憲法與部門法的關系以及憲法權利在部門法領域的效力來進行的研究。部門法將成為公民基本權利得以實現和救濟的具體途徑,因為部門法可以通過司法訴訟和復議、聽證、審查糾錯等程序來維護權利公正,但一個關鍵點在于保障性規定的細化,具體標準是便于操作執行。
3、強化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
完善各部門法對基本權利的規范規定,嚴格發揮法律的保障作用,執法要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完善對執法過程的監督,杜絕暴力執法、侵權執法。在司法實踐中,要充分審查判斷對公民有利的證據材料,不枉縱、不徇私,審判和裁判都要依法進行,避免公民在救濟環節遭受侵害。在基本權利的救濟方面,民事、刑事和行政等部門法律中規定救濟程序則依之進行保護;部門法律對基本權利沒有規定救濟程序的,則要開辟公民的維權通道,由檢察機關對公民基本權利受到侵害的案件進行調查,對單個公民權益受害案件可以向當事單位和人員提出相關檢查建議,并監督其改正。
參考文獻:
[1]宋哲.基本法是“一國兩制”事業的法律保障[J].中國人大.2017(11)
[2]林騰騰.知識經濟背景下憲法關系的新解讀[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