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琳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海量的信息在網絡中迅速傳播和整合,這些網絡信息對政府管理產生了較大的沖擊與影響。在這種形勢下,政府不得不對網絡信息進行監管,相應的政府角色也因為管理需要發生了轉變,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本文闡述了互聯網時代政府對網絡信息的監管,研究了互聯網環境下政府角色所進行的轉變。
關鍵詞: 互聯網;政府管理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的便捷性、快捷性與隨意性,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下政府管理信息的封閉性與權威性,從而使其顯示出互聯網時代特有的特征。因此,在互聯網時代,政府不得不做出相應的角色轉變以應對新的形勢變化。
一、互聯網時代政府對網絡信息的監管
在政府的立場和角度來看,政府需要對網絡上的信息進行監督,要擔負網絡監測的使命及任務。這樣可以了解民情民意、青少年健康成長、避免種族矛盾、打擊網絡犯罪與反恐、管理非法競爭行為等,目前我國監測范圍及標準仍需繼續規范。
在許多欠發達和不使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因為涉及思想觀念、宗教信仰、風俗文化及其他方面因素,政府尤其加強對互聯網信息的干預。古巴為了充分監管,專門規定了“與公民衣食住行以及促進社會進步關系緊密的機關、團體具有網絡利用的特權”,該特權完全斷絕了公民利用網絡的權利,古巴將其作為截至目前網絡方面的重要法規[1]。朝鮮的普通公民沒有使用計算機的權利,政府對其進行了嚴格的信息封鎖。非洲由于經濟不發達,五十六個國家的八億多公民,僅僅六百萬能夠接觸網絡,并且他們大多數分布在經濟發達的南部地區。
通常有種觀點說發達國家似乎對網絡的約束沒有那么嚴格,然而不是這樣,發達國家主要依靠自發調節市場和公民自我約束來對網上信息治理,該治理機制相對趨于成熟。以加拿大為例,當局授予對互聯網言論內容“self-regulation”的裁量權,根據自行設好的規則對非正面的互聯網內容進行“self-regulation”,得到兩種非正面的網絡言論內容:不合法內容和攻擊性內容。前者主要以法律為依據,按照法律來進行制裁;后者則依賴行業與用戶的自律性來處理。在前面措施的基礎上,加上自我約束的道德行為準則和互聯網常識教育,結果獲得理想治理成效。在西方世界的民主國家,德國率先實行單獨立法規定和約束互聯網中有害內容,同時亦率先對放縱公民發表有害網絡內容的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實行行政入刑。為了讓互聯網服務供應商更加深度履行其打擊不合法信息的職責,德國制定了《信息和傳播服務法》。這個法規要求設立互聯網警察,便于能夠隨時監測互聯網平臺上有害信息的流傳,甚至專門規定在互聯網平臺制造和散步不利于未成年人信息的行為就觸犯了法律[2]。
中國官方對互聯網的常用監管方法是發動。對網絡的管理方式方面,不但有諸如對網站違法進行新聞廣告等業務進行處罰、打擊網絡病毒等措施,而且有諸如設置網警、文明辦網等兼具震懾和協作的官方舉措。除此之外,官方也一直在嘗試尋找更為有效的監管方式,由側重管理轉為側重治理。當今社會,中國的網絡平臺正在迅猛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利用網絡非常普及,沒有網絡寸步難行。網絡的使用范圍非常廣,國家各級機構職能的履行及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科研等,都離不開網絡的技術支持。隨著互聯網迅速發展,相關法規越來越成熟,國家各級機構通過互聯網廣泛吸收人民群眾意見,避免了政策制定中出現的問題,提高了決策的有效性。政府要增強其服務職能,就要利用網絡平臺極力暢通百姓表達意愿、出謀劃策、請求申訴的渠道。
二、互聯網時代政府角色的轉變
1.從強勢到均勢的過渡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用戶與日俱增。這些互聯網消費者們在平臺上發表的言論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這些言論受到廣泛的支持。網絡言論本來就能夠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其強大的影響力更加吸引了老百姓和政府的關注。一般網民在互聯網平臺上公開發布言論,最典型的例子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一事,自那以后,具有相同目的的愛國主義者們聚集在一起,推動了強國論壇的發展[3]。這些年,因網民在互聯網上發布言論導致的重大事件不勝枚舉。二十一世紀以來出現多起網絡大事,如羅彩霞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柴靜霧霾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引起眾多網民自發追查事件真相的行為非常常見。現在官方通過網絡工具進行政務發布和與人民群眾進行溝通交流的現象,正是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的結合。這是因為網絡社會輿論已經觸碰并作用于真實世界,官方認識到了網絡言論的強大作用,并實現各項政務辦理與網絡結合起來。官方的權威作用與那些單獨的新興體力量之間的角逐業已慢慢展開,他們分別在本來的領域進行著暗地里的競爭。雖然新興團體力量一派尚未與官方的權威作用達到勢均力敵,但是它不斷成長的力量顯示出,該團體力量絕對能夠達到不受官方權威作用影響的程度,目前該團體力量的發展呈現越來越強的勢頭。除了這些,還要意識到,網絡平臺到底是集中了普通老百姓意見的場所,也是最有希望消除官方獨占對輿論控制權力的新途徑。在互聯網平臺有很多杰出知識分子和人才的觀點,但是普通老百姓的最誠懇的要求和言語使互聯網的內容越來越充實。迄今為止,電子服務型的官方管理方式業已成型,這就代表了政務各項工作的重點要改變成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良的服務及工作質量。
雖然網絡問政依托著看不見摸不著的網絡平臺,而它運行之基礎——權力本質及利益矛盾,并不會改變其在現實世界的狀況。居于優勢地位的官方通過某些途徑限制了網絡成長得更合理更融洽,實際上,唯有居于優勢地位的一方用好權力,方能解決權力造成的矛盾。網絡問政是化解它深層隱藏的權力矛盾的途徑,目的是要受到政府的重視和普通民眾的的承認,最終要達到發展得越來越符合標準的目標。目前我國是在社會轉型期,這是史無前例的社會大變革。這個社會大變革當中的諸多改變顯而易見:關系社會發展為陌生人社會、家庭血緣關系社會發展為合約社會,結果是臣民社會發展為市民社會。在這個大變革中,每個階級都被改變與融合,一部分人就處于斷裂社會,這些脫離階級的人就不敢于跟老舊的體系表示自己的失望和反對。
2.從威權到弱權的過渡
威權社會與弱權社會的區別是:前者的主導價值是尊重政府地位,后者的主導價值是追求社會公平;前者的主要特征是依靠強硬的手段,后者的主要特征是對人與事承擔責任;前者的重點是將權力集中,后者的重點是將權力分散。我國正處于網絡迅速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想要探討這種背景下政府所處的位置和職能,除了要對已有的理論研究結果進行思考,還要探究“網絡民主”環境下政府治理方式的改變及參與。網絡平臺上,普通民眾意見的形成及積聚導致了“網絡民主”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加快了現代政府的角色回歸。網民逐漸融入官方的公共事務管理,互聯網上普通民眾的意見表達的是他們對自己本身的利益、想法及要求。在這個角度來看,網民融入公共事務管理的過程也就是網絡政治及網絡民主的來源。然而,在政府的角度來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毫無保留地絕對接受互聯網的一切,要保證社會的穩定,就不得不利用各種途徑和方式對網絡平臺上的民眾言論和想法進行監管。換句話說,網絡平臺也存在利益關系,不同的是,現在這個平臺隨著變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公共性。這對互聯網團體更迭、公共空間興起及大范圍互聯網抗議行為的出現都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在網絡上,使用者可以自由就某些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和進行詳細的論述,某種意義上說,這同時也測試了社會公開程度。人民群眾是網絡用戶的主體,他們在網絡平臺隨意查詢網上內容和闡述自己的看法。社會上的人民團體通過網絡傳達通知內容,發起各種行動,解決了聯系方式不暢通及發動不得力等問題。
國家各級機構若想執行管理職能以及為老百姓做實事,就不得不將人民群眾的想法及愿望作為工作中心,將法律準則當作標準,以上是這些部門最基本應該做到的。反過來說,只要以上方面沒有做到,政府就會走向兩個極端:或者成為壟斷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公民生存基本要素的強勢機構;或者成為軟弱無能的弱勢機構。政府的公權力不能過度使用,哪些內容是應有的職責、哪些內容是職責范圍以外的、哪些方面是其應盡的義務,哪些方面又是不能觸碰的,關于這些在公職人員的頭腦中應有清晰、透徹的理解。比方說,體現在經濟方面,公權力通過制定規則體系、實施相關的措施來人為調節供需平衡,除此之外,還要通過市場調節自由競爭。體現在社會方面,公權力負責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保持法律的公正和道德的底線,普通民眾層面的社團、宗教之類的事情就由民間社會組織負責。體現在政治方面,公權力負責引導整個民族的意識和信仰,將人民團結起來,在這個基礎上,又要給予公民一定的自由,允許他們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權利,不必按照標準對他們進行統一規定。
參考文獻:
[1]燕道成,蔡騏.國外網絡輿論管理及啟示[J].新媒體,2007, 27(2).
[2]刑露.德國網絡言論自由保護與立法規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德國研究,2006, 3⑴.
[3][美]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一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