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芳華
摘要:娃娃生在眾多傳統劇目中,尤其是戲曲的“家庭倫理” 類劇目中堪稱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如《楊門女將》《四賢冊》《三娘教子》《法門寺》等都有重要表現。戲曲娃娃生從角色行當的從屬上應歸于生角范疇,但因其扮演對象是未成年的孩子形象,藝術形象塑造要求天真活潑、充滿童趣,其特殊性決定了這一類角色具有一定的內在要求和程式美學,因而,無論演員自身多大年齡,扮演娃娃生都應做到“本色當行”,著力發揮我們戲曲的創造力,創造出具體、鮮明的藝術形象,多年來我常演娃娃生,也是情有獨鐘,本文結合我飾演娃娃生這一類角色形象的經歷,探究“娃娃生”塑造的具體要求和藝術特點,以期為我們的戲曲表演實踐提供經驗。
關鍵詞:娃娃生;戲曲表演;藝術塑造
1.娃娃生的行當特點與表演要求
中國的戲曲是世界上獨有的一種表演方式,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戲曲的演出離不開行當,即角色類型。行當是戲曲演員學習表演與訓練的平臺,行當的確定是學習戲曲表演藝術的基本要素,娃娃生是戲曲藝術中專門扮演兒童一類的角色,例如《寶蓮燈》的沉香、《三娘教子》中的薛乙哥,《楊門女將》的楊文廣,娃娃生也屬生行當,扮演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頭上戴著孩兒發,這種角色都是用本嗓唱念的,雖然很年輕,但也不用小生的唱法來唱,舞臺上鮮明展示孩童的喜怒哀樂,重現角色天真、活潑、可愛的性格特點。娃娃生雖然用本嗓來唱,可是又不能唱成老生腔,所以娃娃生的唱腔是混合了生、旦和小生的唱腔,比較具有特殊性。盡管如此,在劇團里娃娃生行當一般較難找,實際年齡與角色年齡一致的孩子,基本沒有成功塑造角色的可能,而年齡稍大的,從扮相來看就不適合娃娃生。劇團一般的應對方式是除單獨選拔符合條件的對象定向培養外,考慮到女演員嗓音清脆等因素,往往會選擇一些身材較小的女演員來充任娃娃生行當。簡言之,娃娃生的塑造是比較考量一個演員的表演能力與水平的。
2.我飾演“娃娃生”兩類典型人物形象的體會
從藝二十多年以來,我主工花旦,在努力學習本行業務的同時,也因為單位的業務安排,在一些劇目中兼演了娃娃生,我很珍惜這些機會,深知這可以極大豐富我的藝術經歷,提升藝術素養。《楊門女將》是西安三意社的看家武戲劇目,流傳已久,在群眾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在劇中我扮演楊文廣這一角色,我知道這是一個將門之后,他少年英氣,在官宦大家長輩的寵溺下可愛淘氣,但是當他知道父親陣亡的消息后,極其堅強,表現出了將門虎子的雄姿英發和擔當,面對高高在上的皇上,他不卑不亢,不膽不怯,要求上陣殺敵;面對敵人的毫無退縮之意,勇敢前行。劇中的楊文廣在經歷了這一家庭變故之后,得到了精神上的成長,由少年公子蝶變為為父報仇,為國盡忠的英雄形象,這是我對角色的情感理解。理解人物是體現人物的前提,體現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結果。演員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基調,才能生動地般見出來。
“戲無技,不驚人,技無戲,不感人”劇情的演進與情感的抒發需要我們演員在具體的戲劇情境中去表現,中國戲曲是程式美學,是身體美學,武戲的表現尤其如此,在表演中,楊文廣有好幾段開打動作,這是這部戲的絕對看點,在老師的指導下,我苦練身法,步法,在生活中觀察孩子們走路的形態和眼神,又結合戲曲功法的要求,加以提煉展現。在開打方面,我與搭檔堅持每天練習刀槍把子,做到了熟悉而后自如、巧妙,正是這些訓練的保證,才讓我在演出中心中不懼,贏得了掌聲和榮譽。
不同的人物就會有不同的表演風格,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少春先生說“角色沒有變,但演員會變,他的思想認識不可能長期停留在一點上,他提高了、發展了,對角色會有新的認識,那么他所掌握扮演同一角色的技術和分寸也必然會隨之有新的發展與新的變化,探索到角色的內心天地。同樣,角色變了的時候,雖同屬于一個行當,但因其人物遭遇、命運、性格的不同,我們的表演體驗又有不同。
塑造不同的形象,就要設身處地的去和劇中人物達成情感共通,這是必由之路,只有如此才能把人物和戲的情志演出來。我演秦腔經典傳統劇目《四賢冊》的時候,在面對家庭危機的時候,林朗與新郎兄弟倆必須有一人做出被賣掉的犧牲選擇的時候,他們兩個跑進屋爭著要求雙親賣掉自己。面對此情此景,誰忍決斷?父親無奈之下,前院放一把草,誰先搶到就賣誰。在這個情節中,人物的精神就得到了極大的弘揚,林郎沖出去最先搶到草把,誰知新郎狠咬林郎的手背,又搶下草把,二子相爭是在做出犧牲,這一幕是最感人,最催人淚下的,這一情節于演出而言也是很有難度的,首先在于對人物情緒的把握和心理體會,孩子的那種從天真到決絕的情感轉變與拿捏是最考量演員的,因為我們在舞臺上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按照劇情演進合理化的宣泄,這樣才能做到合乎情理。對于這一角色的表現,我作為一名女性,尤其是當了母親之后,感觸就更深了,我常常暗自體會這種細微的情緒,因而演出起來就比較能進入角色的情感。《四賢冊》是秦腔劇目中感人至深的情感戲,它的廣泛傳播證明了其永恒的精神價值,演這出戲我也是幸運的。
3.“娃娃生”藝術塑造的思考
舞臺不是藏拙之地,戲曲在舞臺上,聚焦在觀眾的雙目與聚光燈下,任何一個動作、眼神的細節都會被觀眾看在眼里,無限放大。我們戲曲講究“裝龍象龍,扮虎像虎”,舞臺的一次呈現即是一次完整的藝術形象塑造,絕不允許失誤,娃娃生所表現的孩童的天真活潑與喜怒哀樂,除語言、神態表現外,敏捷、干凈利落的身段呈現,也是衡量娃娃生扮演者的重要標準。在生活中,應擅長觀察孩童神情、肢體、語言等方面特征,在二度創作時,努力將細節展示到位;掌握娃娃生唱法技巧。就娃娃生扮演者的真實年齡而言,無論男女,嗓音都不同于真實的孩童。為確保角色成功塑造,在形象上努力接近的同時,扮演者應在唱功、唱法等技巧上下功夫,本音、假音、念白等熟練的運用,是角色成功塑造的關鍵點。
戲曲的表演是遠離生活的戲劇化動作,但又和生活緊緊相聯,不能讓觀眾感覺到出戲。因此,一名成熟演員要做的就是從生活出發細致觀察生活、扎實基本功,洞察人物的特點,憑借過硬的專業素養,以程式自如,出神人化地向觀眾傳遞情感色彩,讓觀眾入戲,實現塑造形象的成功,為整臺戲曲增添光彩。
娃娃生行當的確立與成熟是中國戲曲藝術發展的重要藝術創造,它與其他行當一起構筑了傳統戲曲文化的豐富形式。于演員而言,角色無大小,藝術有高低,我們應正視自己飾演的每一類角色,在個人藝術生涯上不斷精進,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盡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