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紅
摘要:在集體活動中,教師恰當合理、積極有效地回應幼兒的需求,有利于師幼、幼兒之間互動關系的促進,有利于搭建師幼間交互式溝通的平臺,有利于幼兒獲得進一步的認知和正確行為的選擇。
關鍵詞:集體活動;互動交流:回應技巧
一、存在問題
在集體活動中,幼兒回答問題是對教師提問的積極響應。在回答問題后,幼兒都希望能夠得到教師的表揚和肯定。教師要利用這個機會讓幼兒增強自信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更要利用這樣的機會有效引導幼兒進一步發展,讓其養成積極舉手、大膽回答的好習慣。事實上,許多教師并不重視這一點,更重要的是,教師根本就不知道怎樣的回應才算是有效回應。教師平時對幼兒的回應總是特別簡單,甚至有些千篇一律,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直接重復
主要表現為無論幼兒回答什么、怎樣回答,直白的、精彩的、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教師都簡單地將幼兒的答案直接重復一遍。
2.簡單表揚
主要表現為對幼兒的回答,無論是快速的,還是努力想出來的,或是具有獨到見解的,總是用“好”“真棒”一概而論地評價。
3.一帶而過
主要表現為對幼兒一些精彩的構思、巧妙的回答,甚至創造性的答案都不置可否,只用“哦?”“是嗎?”一帶而過。
4.隨意打斷
主要表現為當幼兒回答時出現口齒不清、表達不明時,隨意打斷幼兒,讓其“想好了再說”或是“坐下去再想一想”。
二、原因分析
1.教師缺少正確的幼兒主體觀
幼兒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需要及時了解幼兒的反應。但是,許多教師并不關注這些,相對于幼兒的需求,他們更多關注的是自己的教學任務能否完成、教學過程是否順利,導致教師和幼兒不能產生共鳴,在回應幼兒時簡單、隨意。因為得不到教師的關注和認可,幼兒參與學習的熱情會減退,自信心也得不到增強。久而久之,就會被動應付教師的提問。
2.教師缺少必要的教學技能
幼兒回答問題之后,教師要迅速做出判斷,并且能夠在短時間內用淺顯的語言反饋給幼兒,這不僅要求教師有較強的反應能力,還要求教師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講讀能力。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并不注重這方面的積累,因此對幼兒的回應要么不具體,讓幼兒不知所措;要么不到位,讓幼兒聽得一頭霧水,從而降低幼兒回答問題的興趣。
3.教師缺少應有的平和心態
我們總要求幼兒要認真傾聽別人的談話,但是許多教師在集體活動中往往不能心態平和、認真傾聽。當幼兒回答問題口齒不清、表述含糊或詞語顛倒時,教師往往會急躁地讓幼兒再想一想;當幼兒回答錯誤時,教師也不能耐心地聽完再分析幼兒出錯的原因,如此便挫傷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三、回應策略
1.信任的態度是基礎
教師要以一種信任的態度來對待幼兒的回答,要相信幼兒的回答都有他自己的獨特理由。以積極、信任的態度來對待幼兒的回答,還包括教師要肯定幼兒的答案。肯定不一定是贊同,但是它表示教師已經聽到了幼兒的回答,知道了他的想法。當然,在幼兒回答的時候,教師還要通過自己的表情、動作或是語言,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這種信任。
2.認真的傾聽是前提
當幼兒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要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要認真傾聽幼兒的回答,這樣才能讓幼兒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心和重視,進而認為自己的回答很重要。認真傾聽幼兒的回答具有激勵作用,能夠讓幼兒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是教師有效回應幼兒回答時必不可少的前提。
3.具體的反饋是關鍵
幼兒缺乏知識經驗,思維方式簡單,頭腦中沒有標準答案,思維也就不會受到束縛。幼兒回答的問題不可能盡善盡美,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具體分析、靈活處理。
4.順應幼兒的思路繼續啟發
在集體活動中,有些回答可能不是教師所預期的,這就需要教師反思問題的預設是否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順應幼兒的思維啟發他們,讓幼兒積極動腦思考。
5.將幼兒的“球”還給幼兒
有些幼兒的回答明顯不正確,這時教師不要立刻否定或直接告訴幼兒正確的答案,要及時了解幼兒為什么這樣回答。教師可以將幼兒的“球”拋還給幼兒,讓他們發現自己答案存在的問題,這樣幼兒就有了一個共同研究和發現的機會。
6.提供解釋和表達的機會
有時幼兒的回答表述不清楚,不能讓人明白,此時教師需要給他們一個再次表達的機會。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幫助幼兒理清了答案,同時還給其他幼兒分享了一個新知識。
綜上所述,教師要重視幼兒的回答,要善于對幼兒的回答進行有效的回應。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將回答問題當作一種樂趣,才能讓幼兒喜歡回答。
參考文獻:
[1]董曉琴,“精彩回應”成就優質活動:談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回應技巧[J].課程教育研究,2015 (1).
[2]張小宇.讓有效應答成就課堂之精彩:淺談幼兒園集體活動中教師的回應策略[J].新課程學習(中),201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