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俊堯
語言是一種文化,日本雖與我國一衣帶水,但國情不同,文化也存在較大差異。日語學習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跨文化學習,在學習日語詞匯、語法、句型、課文時,只有充分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才能深化對日語的理解,更好的掌握日語,以達到融會貫通。因此學習日語一定要知道日本民族如何看待和觀察事物,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的思想。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日本的文化表現了日本人行為處事、人際交往的理念,它影響著日語慣用語的特殊表達方式,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滲透在日語的表達中,文化與語言不可分割,因此,我們應把握好日語學習和日本文化的相互關系。
一、從中日文字淵源談起
日本文化在前期發展的階段主要吸收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從漢唐到明清,主要融合了中國的漢字,儒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等等,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文化特色。漢字對于日本語言的影響極大,日本正是基于中國的漢字進行了改良和簡化,創造出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才有了日本文字。直到現代,日本人使用的文字中還保留了不少漢字,所以我們觀看一部分日本文藝作品時,日本文字中常常摻雜一些繁體漢字,所以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然而我們在學習日語時,不能把日語中的漢字和漢語中的漢字劃等號。要從一接觸到日語中的漢字時開始,就要明白日語中的漢字是日語,而不是漢語,可能有著不同的意義、內涵和使用區別等。日語中體現了語言融合的特點,反映出日本民族善于取長補短的特性,日語是“漢語”、“和語”和“外來語”集為一體的語言文化。來自“漢語”和自創的“漢語”如學生、込等;“和語”中固有的詞匯,如花、言いがたい等;“外來語”如ノート、インク等。正是由于有了日本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文化融合,才有了這種既有“漢字”又有“假名”的特殊的語言融合。學習日語一定要排除中文的干擾,如果不排除干擾,學習者掌握的日語往往是中國式的日語,不但影響學習和理解,還要直接影響到交流。
二、提升對日本海島文化的認知
日本氣候宜人,自然環境優越,使得日本人從心底產生出對大自然的感激,季節詞匯、季節用語大量地出現在日本語言文化中,寒暄語中如いいお天気ですね。、寒いですね。等等;寫信、開頭的問候語常常離不開天氣、季節的語句等。多變的天氣與島國的日本息息相關,對于漁民來說更是如此。由海島自然環境衍生的文化還表現在諸多方面,如櫻花遍布日本諸島,四月是櫻花盛開的季節,也是學生入學、畢業生就職的時節,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因此櫻花又代表了光明與希望,成為日本國花。“玄関”也能體現日本特有的文化,這是家庭中區隔內部與外部的空間,尤其在現代,日本人把“玄関”當作家庭的“臉面”,也有較多的規矩。進出門打招呼,還有脫鞋、鞋子的擺法及出門都很講究,很有規矩。“玄関”包含了許多交際禮儀文化。再說日本的飲食文化,因為日本是島國,嚴重缺乏資源,國民意識上總有危機感。中國傳去的“粗枝大葉害死人”這一成語,日文翻譯為“油斷大敵”,日本人的理解是:沒有了油,就會面臨大敵,遭遇不測。日本人盡量不用油或少用油烹制菜肴,時間久了就發展為以清淡新鮮為主的日本菜肴了。日本菜肴注重“形”,體現保護和不破壞自然景觀是日本人從古至今的風俗,也符合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的情況。最后說日本民族有著強烈的集團歸屬心理,這種心理和習性在語言表達上也有充分的體現。日本有這樣一句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赤信號、みんなでわたれば怖くない。(即使知道不能闖紅燈,但是只要大家一起闖也就沒什么可怕的了。)日本的團體意識與很多國家有所不同,表現在,人們要先取得在其他團體和人群中的尊重,才能鞏固自己在本團體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日本人從小就教育孩子要有集體意識,低年級要服從高年級,嚴守規則,即便自己不愿意,也要按上級的指示做,使用嚴格的敬語,即使失去個人利益也要保護集體利益等,這種團隊精神在日本相當多的文化作品中表現的較為普遍。
三、擅于用日語思維學習日語
文化是語言學習的重要內容,理解日本文化之后才能在學習日語時進行日語思維,用日本人的思維來理解和表達日語。人稱代詞“あなた”一詞,屬于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漢語的“您”,“あなた”普遍用在同輩或下屬。如果對上級使用“あなた”是失禮的。日語敬語非常發達,學習敬語之前應先了解一些有關日本社會“內”、“外”觀念分明的文化特征,在表達中樹立男與女、老與幼、上級與下級等用語差別的意識。如在教室里同學看見老師在擦黑板?!拔規屠蠋煵涟伞?,“我給您擦吧”,根據我們所學的語法,用中文思維直接翻譯成日文是:“拭いてあげましよう”或用尊敬語“拭いてさしあげましよう”??墒且驗椤挨ⅳ菠搿边@個詞帶有施恩的意思,“さしあげる”也有居高臨下的感覺,所以日本人一般對上司、長輩不用這種說法,而用“お拭きしましよう”的說法,用自謙語來壓低自己抬高對方,達到尊敬的效果。日本人有一種“敏銳的觀察力和敏捷的理解力”,反映在語言方面,和中國人講究“有話直說”,而且希望“話要說透”不同,最突出的就是句式簡法、語義暖昧,表達婉轉,留有余地。日語的句式簡潔、語義暖昧,在日常會話中尤為突出。如在表達拒絕時,日本人一般不直接拒絕。如果因為忙而不能接受邀請時,要婉言謝絕,要先說まあ,それは大変ですね,……、嬉しいですね,……、実は、ずっと伺いたいですが,……,然后才說要件がありますので,ほんとにもしわけありません。、……ので,ほんとにぢんねんですね。等,最后還可以加上次の日曜日にしましょうか。等。用這種模糊不清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曖昧,從而使自己和對方都身心舒暢。
四、結語
日語受日本特有的自然文化的影響,而日本特有的文化又直接決定著日語中根據年齡、職業和身份、場合以及地位的不同,在表達方式上存在諸多差異。日本的語音、詞匯、語法、句法乃至篇章無不滲透著日本文化,因此學習日語一定要了解日語的文化背景,注重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方式方法,注重本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差異,從而正確地運用日語來進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麗.文化間コンミュニヶションと日本語教育[M].訊通出版社,1998.
[2]呂萍.日本文化與日語日常會話的共生[J].教育教學論壇,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