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優美
摘 要:授業解惑,師者之責;春泥護花,園丁之心。德育從目標來說是塑造人的靈魂,從工作體系來看是系統的工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科學性也是顯而易見。所以,習主席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
時光荏苒,兩年的光陰匆匆而逝,我已從一名手忙腳亂的新人成長為駕輕就熟的教師。怎樣才能使班級德育工作卓有成效,怎么樣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
關鍵詞:德育;班主任
一,鼓勵贊揚 樹立信心
人的本質中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被鼓勵贊揚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自信心。
大多數高中生在學校住宿,獨自在外生活,但獨生子女比較自我,自尊心強,特別渴望和珍惜老師的關愛,喜歡熱情主動常帶笑容的老師。要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我主張用多激勵、表揚的方式,讓他們反復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民間不也流行一句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利用班會課,我把平時觀察所得以及科任老師反饋的信息加工成幾方面,在班上大力宣揚老師們對全體同學的滿意之情,我為他們的優點感到自豪驕傲。一來能樹立榜樣和正氣之風,二來讓學生形成集體優越感、榮譽感,他們的思維會形成定勢:我在一個很好的班集體里,我要好好表現,我要感恩,不能給班級抹黑。如果以上稱為宏觀調控。那么微觀上,具體到給個別學生有禮貌、積極抬水、黑板擦得干凈亦或學習成功時一個贊許的目光,這些都是德育契機。班級班風會形成良性發展態勢。有修養的老師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他們跟學生講道理,耐心地征求學生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就能讓學生學會服從,因為,殺雞給猴看的普遍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二,善始善終 成在細節
“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老子的至理名言告訴我們大事、難事是從一件小事情開始的。德育工作也不能忽視小事。班主任工作天天有,好比人天天要梳頭發才整潔一樣平常,如果班主任對班務沒及時處理的時日長了,班情生情勢必會走下坡路,跟頭發久沒梳就會打結是一樣的道理。沒有事事雷厲風行,也必須有條理,及時反饋,完善細節教育。如果批評只是輕描淡寫點到為止,便忽略了教育的細節,使“過剩”愛自動貶值,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對于學生表現出來的細節包括不良習氣要及時批評遏制,把德育過程融入學生成長的每個細節中。
三,重視身教,治班有規
《麥田里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我深入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到內宿生宿舍與他們聊天、監督學生的清潔、了解學生上課紀律及日常紀律等等。經常將得到的信息,與班干部討論,完善更合理的制度,規范學生行為。一般的制度,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遵守的。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的學生是比較好動的。所以,針對這類學生,我們采取的是重點關注的方式,勤到班到崗,與班干部共同監督管理。以行動贏得信賴和尊重。每次查宿舍的時候,他們總不忘記要對我說“老師 這么晚回去注意安全,早點休息”。
四,恩威并施 嚴寬相濟
“世事通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所謂恩威并施、嚴寬相濟,良好的師生關系讓能自己工作快樂,有狀態。學生也能“親其師,信其道”。生活中需要幽默,嚴肅的課堂也需要幽默。學生心目中到底喜歡什么樣的老師?近半數學生表示:自己最喜歡課堂上有威嚴、講課講得好,課下卻平易近人、幽默把學生們當朋友一樣交流的老師。孩子們呼喚著有情感的老師。有時候需要點歡樂:記得跟他們說“老虎不發威,你們當我是kitty貓啊”“怪我咯~”。上月教師節一上課,全班大喊“老師教師節快樂!”我說“同學們好!為人民服務~!”閱兵。另外,我班微信群叫“你是我的優樂美,你是我的班主任”,他們的昵稱也有意思,如張煜煌就叫美煌,溫珊琪就叫美琪,同我的名字一樣,有個“美”字。把一片真情捧給學生,也感覺到學生一片真情對自己,這是工作中的樂趣,努力耕耘收獲樂趣,這才是人世間最美好的。這是班主任的最高境界了。
五,學習新知 與時俱進
班主任工作千頭萬緒,紛繁復雜,墨守成規不可能成為好的班主任,我們可以巧向書本借力,平時多閱讀一些關于班主任管理的書籍,如魏書生、李鎮西、王金戰等名家的書。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還可以在網上和廣大一線班主任交流,加快專業成長,接觸比較前衛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充實自我,關注微信上一些好的公眾號如:班主任微素材、好教師等,學習他們先進的理念,和一些優秀的做法。所以,學習新知能更好地為自己的德育工作服務。
六,善于反思 總結創新
班主任工作不是一項單純的技術,而是一門科學的藝術。技術可以在反復的操練中越來越嫻熟,而藝術則需要我們不斷地修煉。可見,人生要獲得成功,就要明確目標,專心致志,頑強執著,不達目的決不放棄。
結語:落紅化春泥,源頭活水來。教育很大的程度上,不是一次體育比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不輟學習,接受新知,廣泛包容,源頭活水使教師兼容并蓄、昂揚向上。為有源頭活水來,不斷更新德育理念秉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神,教師的師德素養才能抬高到一定的層次,才能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教育管理理念。
參考文獻
[1] 范麗恒著譯. 教師期望效應研究[M]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6):12—17.
[2] 魏書生. 班主任工作漫談. 漓江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