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嬌 趙倩 代平
摘 要:隨著現代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課程都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內容,中國傳統文化將對大學的課程思政建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并有利于培養出一批道德水平和專業素質高的大學生。本文從思政課堂建設的方向出發,對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給出了一些處理方法,并簡要闡述了傳統文化和課程思政結合的途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課程思政建設
引言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經過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的風霜洗禮和一代代藝術家的傳承和認同后,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政課程當中去,能夠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徜徉在傳統知識文化的同時,構建出自己的世界觀,并且對大學生的精神素養、提升他們的政治思想覺悟并對促進思政課堂改革都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可以很好的陶冶學生的思想和情操,啟發學生的心智,保證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另外,獨具一格的優秀文化魅力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要想加深院校的思政課堂改革,就需要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這一重要資源。高校課堂是國家培養人才的主要基地,必然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不斷發生變化,如此,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思想素質高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向
1.多元化。思想政治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習慣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并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一些新穎的思想和教學環節,讓思政課堂變得更加多元化。教師要注意課堂形式的變化和課堂具體施行過程的整改,讓課堂教學在符合當下國情和注重理論教學的前提下,讓教學形式變得多樣化,創造出多姿多彩、百花齊放的課堂內容,并且還要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思想不能過于拘泥。當下許多院校都在實行分組討論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校可以將之作為參考,大膽嘗試將其引入到思政課堂中來。另外,學生的勤奮度和學習態度也和思政課堂的開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思政老師可以將一些群體形式的校園活動和政治教學課堂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課堂所學的知識能夠得以靈活運用,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2.互動性??偨Y以往的教學經驗,思政教師可以將情景教學和案例教學的教學方法應用到課程當中來,在思政課堂中,老師要打破傳統的“老師講、學生學”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教學中灌注傳統文化知識,以此樹立學生的人生觀,并將教學的微觀把握和教學本身具有的藝術性相結合,讓學生不由自主的融入到課堂中,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利用循序漸進灌輸傳統文化知識的方式進行引導,提升學生的知識和見識,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當代大學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思想沖擊,讓他們的思維變得更加復雜,但是同時卻又是充滿創造力的,他們對于人生的追求以及三觀都有著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然而卻缺少合作探究意識。通過在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加強學生和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間思想交流,剛好彌補了這一缺陷,所以,當下思政教育要更多的向互動性方向發展。
二、傳統文化如何和思政課程相結合
要想實現傳統文化和課程思政的結合,就需要根據課程性質和內容的不同,采用最直接的價值教育,通過間接的價值引領,實現傳統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
首先可以選擇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作為教學素材放入課堂當中,全面培養學生的家國意識、文化自信心以及政治意識,利用傳統文化知識講解進行直接的價值教育??倳浽赋觯褐腥A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培養和形成了獨特的道德規范、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具備了自強不息、敬業樂群以及見義勇為等傳統美德,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華傳統文化都有永不褪色的價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確實具備和蘊含了廣博的理想信念、文化精粹和道德人格,而這些傳統理念都是當代大學生所熟知的,對其稍加改造或者提煉就可以將之作為思政教育的素材。比如談到愛國主義精神時,我們就可以談到“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岳飛,“而今以后,庶幾無愧”的文天祥,以及力挽狂瀾、扶大明將傾的于謙,他們雖然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但是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卻生生不息,永垂不巧,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以及抵抗外敵的動力來源,而這些,都可以作為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家國意識的典型素材。
另外,我們還可以在社會實踐中用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形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價值引領。傳統文化與當今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非沖突的,傳統文化能歷經數千年而不朽,早已經過一代代人的印證,而核心價值觀也并非無中生有、無源之水,而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一種繼承、一種超越。具體而言,學生可以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汲取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如參與誦讀經典活動以及傳統文化紀念活動等,這些充滿人文意義的活動都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還有,大學思政教育的傳統文化滲透應該要以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作為基礎,這會使學生化解之前對于傳統文化產生的誤解,大部分學生的潛意識中都會覺得傳統文化是一件相當枯燥且無趣的事情,對于傳統文化的印象也比較陳舊。所以教學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多接觸一些傳統文化作品,然后盡可能多的開展一些和傳統文化有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到來自古典文化的熏陶,然后慢慢感受到這些文學作品的趣味,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提升思想政治覺悟。比如學校可以組織開展名人故居參觀考察活動,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于人文的理解,弘揚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并讓他們能夠在實地參觀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初步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激發他們的民族榮譽感和自信心。我國的古典詩詞中,有太多值得傳頌的篇章,詩詞中不僅語言溫潤雋永,還有值得人深思的思想內涵,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培養他們的道德素養,而且多開展這類活動,還能夠弘揚中華文化,讓學生們產生一種文化歸屬感。
傳統文化應該不只要融入到課程思政教育中,還要融入到學生的每個學習階段中,無論在哪個階段,傳統文化的教學都應該作為施教者的核心教學目標,所以,教學老師應該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教學資源,真切的發揮好這些資源的作用,讓學生能夠從這些教材中能夠對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三、傳統文化如何和思政課程相融合的意義
主席指出: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沉淀出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將思政教育和傳統文化相融合,是對中國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對于樹立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都具有重大意義。
思政課程融入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更好的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讓馬克思主義根植于傳統文化之中,使其更加具有中國氣派和作風。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并指出了發展趨勢,但是馬克思主義誕生于西方的文化背景當中,學生在對其的理解和認知中還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就需要找到兩者間的共通之處,讓學生更好的了解馬克思主義。另外,傳統文化還能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榮譽感都有重大意義。
四、總結
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結晶,不論是“仁義禮智信”的謙謙君子作風,還是“上善若水”的思想境界,都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和踐行的。所以,傳統文化應該融入到學生的包括思政教育的每一個階段當中,讓青少年感受到華夏文明的魅力以及生生不息的活力,更加充滿自信的邁向明天。
參考文獻
[1]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7):138-140.
[2]黃珊.思政格局大環境下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J].才智,2019(21):178.
[3]王威多.課程思政”視野下高校傳統文化課程教學路徑探索[J].智庫時代,2019(39):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