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期的社會調查里通過走訪調查社區,如今社區發展仍然面對著許多問題。對此, 本文從城市社區公共管理中的特點及問題入手, 并給出相應的優化途徑與建議, 以不斷完善社區公共管理的建設, 改善社區公共管理環境, 促進社區的發展。
關鍵詞:社區管理 公共管理 三社合一
一、城市社區公共管理的現實困境
1.1 社區居委會與政府之間地位模糊
從現階段的國內城市社區公共管理發展情況上看,社區居委會作為公共管理的部門,其擔任的角色依然處于較為尷尬的位置,首先,社區發展必然轉向社區自治形式,城市社區居委會雖然意味著社區自治的強化,但實踐中,依然是國家政府承擔著主導作用及影響;其次,社區居委會依然處于行政化依賴階段。社區居委會依然歸屬于街辦的下級,開展工作需要街辦的指示,社區居委會在定位上依然模糊,且日常管理的事務較多,因此社區居委會的工作重心更是為了迎合政府機構,以謀求長遠的發展。在此情形下,社區居委會與當地政府機構在關系上會變得錯位,其實二者應當屬于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而目前卻處于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致使社區居委會無法發揮有效的自治職能作用。
1.2 缺乏資金來源的支撐
目前的社區公共管理中因缺乏資金投入及服務支撐,社區公共管理所能供給的形式較為單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資金來源,而在過去,資金來源主要是依托與企業或私人服務機構,但企業或私人服務機構的市場基礎設施投入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獲得效益,因此在投入過程中會盡量地壓縮投入成本。如今,在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下,社區公共管理機構已經意識到政府對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作用,政府能夠為了人民的切身利益考慮,采取向社會征稅等方式支撐社區公共管理中所需要的資金,并通過完善相關的制度以滿足廣大居民對公共服務的需要。而我國目前對于社區公共管理的財政預算較少,致使公共管理中缺乏資金投入,這無法順應日益上升的公共管理需求以及人民逐漸提高的生活水平。且由于我國國情與市場體制沒有完全融合等問題,我國社區公共管理的項目越來越多,所需要的管理成本也逐漸增加。
1.3 社區居民對社區公共管理的參與程度較低
社區公共管理體制是從單位管理體制轉變而來的,受到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社區自治中社區居民的參與公共管理和創新意識偏低。社區居委會主要承擔的工作職責是為了辦理居民的日常事務,并將居民的意見與建議反映給上級部門,維護公共的利益。但實際中,當社區居民在利益等方面受到損害的時候,社區居委會較難以很快地解決居民反映的問題,社區居委會與政府部門或物業企業協調時,往往存在左右應付的情形。社區居委會對于自身的權益更加的關注,居民與社區居委會之間的信任關系始終無法建立,社區居委會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目前,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尚處于一個起步時期,社區居民沒有清晰認識社區公共管理的重要性,社區居民難以產生強烈的歸屬感,無法將自身化為社區中的一份子,對社區公共管理的參與程度不高,影響了城市社區公共管理的服務水平及發展。
二、通過三社聯動對進行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
2.1 社聯動的治理結構與運作機制
三社聯動 作為我國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其探索實踐要遠遠先于理論引導 從地方實踐來看,其發端于上海市,最早稱為 三社互動 2004 年,上海市民政部門提出社區 社工 社團 三社互動 的概念,并且形成 以社區為工作平臺 以社工為隊伍抓手,以社團為組織載體 分工合作的工作思路繼上海提出 三社互動 之后,各地方也都結合實際情況展開對于 三社聯動 的探索與建設 如始于2007年 加速于 2010 年的廣東社區社會工作服務,一改公共服務由政府統包統攬的局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在街道或社區實施綜合服務為主的社會工作制度,即 “三社聯動”。 這是政府在社區基層工作出現 “內卷化” 等情況下闖出的一條道路,涉及理念更新、 制度設計、 資源配置等方面,是在廣東沿海地區掀起的一場公共管理改革行動。2010 年,南京等地陸續推動街居體制改革,突出街道在社會治理中的基礎性地位,以公眾需求為導向,通過社區減負、 項目外包的形式引入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人員進入社區服務等。
2.2 如何應用三社聯動
三社聯動的合作機制主要應用于社區層面 “三社聯動” 的具體建設中,這也是大部分學者所關注的范疇,意在構建起社區、 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隊伍組團發展的合作伙伴關系,有效調動社區資源,提升社區治理與服務水平,滿足社區公眾的需求。Viteritti 認為,基層治理的有效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政治有效性和管理有效性。 政治有效性要求在基層治理網絡中引入民主制度,形成來自公眾的政治動力和壓力,獲取各種基層資源,協調社區內集體行動,形成公共秩序及其合法性。 管理有效性要求有效和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基層的服務需求。 而 “三社聯動” 的合作機制就是要激發社區(社區居委會) 、 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人員的功能和定位,在各方平等地位的基礎上能夠優勢互補,促使三方形成服務合力,以多元的服務手法和參與形式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的需求。進一步地講,在角色定位上,社區居委會是社區居民利益的代表者” ,通過社區居民代表大會認真聽取居民的意見與建議,如實反映基層群眾的需求和想法。 社會組織是 “三社聯動” 的重要載體,其在資源提供、 開展服務、 凝聚訴求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社會工作人員是 “三社聯動” 的實踐者,通過運用專業的理論和專業的工作方法,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 在具體聯動上,需要在社區內構建多層次的基礎平臺,最大限度地發揮三者之間的集成效應。基礎平臺主要包括社區社區服務中心 、 社區服務項目對接平臺、 社區綜合信息聯通平臺、 社區服務需求反饋平臺。
參考文獻
[1]張立榮、李莉? .當代中國城市社區組織管理體制:模式分析與改革探索.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01-06-27
[2]李學舉.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 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求是[J]2005-04-01
[3]劉花.我國社區管理網絡化模式研究.南京師范大學.【D】.2014-02-20
[4]朱其異. 社會組織有效參與社區治理的對策研究.湘潭大學.【D】.2014-04-13
[5]曹海軍.三社聯動”的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基于治理結構與運行機制的探索.行政論壇.【J】2017-03-20
作者簡介:
苗宇豪(1999—),性別:男,漢族,籍貫: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單位:臨沂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