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鮮艷
摘 要:農村的兒童具有雙重性格,他們在陌生的環境會特別敏感,而在熟悉的環境會特別活潑。這主要由于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以及正確引導所致。小學教師應在認知這種情況的前提下,靈活運用多種方式,讓留守兒童打開心扉,釋放自己,融入到各種各樣的環境中,提升他們的適應能力。本文主要以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增強他們的自我約束力,提升兒童對各種環境的適應能力。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教學策略
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發現有些兒童出現遲到早退,不尊紀律,任意頂撞教師的狀況。究其原因是因為留守兒童長期處在爺爺奶奶或是爸爸媽媽的長期溺愛下,他們缺乏親人的正確引導。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可以結合本班的班情,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促進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
一、成立小班委,培養愛護環境意識
大部分的留守兒童,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差。教師可以創設班委會的形式,讓兒童在大家的監督下,約束自身的行為,樹立愛護環境的意識,讓兒童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提升兒童教學質量。
例如,在一次小班衛生的比拼過程中,教師所在的班級衛生狀況最差。針對這種狀況,教師運用多媒體的形式,展示本班的打掃衛生概況和衛生排名,激發兒童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在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詢問兒童的感想。小陳積極地舉手說:“我們應該認真打掃衛生,給班級爭榮譽!”教師通過大家的眼神,獲得了肯定的答案。教師說道:“我們通過和優秀的衛生現場對比,你們有什么看法嗎?”小冉積極地舉手說:“應該將掃把和簸箕放到一處!”小紅說:“應該整理好掃把!”教師將兒童的意見一一記錄到黑板上,并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達成《班級衛生細則》的制作。為了讓兒童之間可以相互監督,教師讓兒童自主參與小班委的評選活動。因為小班委和《班級衛生細則》是這個班級的兒童共同商議制定的,因而整個班級的兒童,相互監督,彼此提醒,促進班級衛生質量的提升,也讓兒童樹立愛護環境的意識。
二、建立評分機制,讓兒童遵守紀律
留守兒童與同齡的兒童一樣,具有較強的攀比心和競爭心。小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兒童的這種心理,創設評分機制,讓兒童在相互競爭的過程中,更為遵守教學紀律,塑造良好的的班級氛圍,提升整體的管理教學質量。
例如,為了優化班級管理,培養兒童的紀律意識,教師出設如下的評分機制,并實行每天一公開的模式開展教學。具體措施如下:(1)制定評分機制。教師主要制作如下四條較為簡單的評分機制。第一條,兒童不能上課遲到,否則扣2分。第二條,兒童不能在課上說話,假如被發現,扣3分。第三條,兒童不能與他人發生肢體沖突,有事及時報告老師。假如發生沖突,教師會分別扣兩位兒童2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會獎勵那些及時發現情況,并報告給教師的兒童。第四條,假如兒童以上四條均為觸犯,則教師給他們紀律標兵的稱號,并獎勵兒童漂亮的小本子。通過創設貼合實際的評分機制,教師讓兒童充分地遵守學校的紀律,并創設和諧的校園環境,提升整體的教學管理水平。
三、巧用角色扮演,落實懂禮貌行為
現在的兒童受到爺爺奶奶的溺愛,在生活和學習中難免出現我行我素的狀況。這種行為不僅不利于兒童現階段的發展,更不利于兒童融入到未來的社會中。針對這種狀況,小學教師可以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兒童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感受沒有禮貌的危害,從而樹立懂禮貌的意識,并將這種意識,幻化為生活中的行動。
例如,為了提升兒童的禮貌意識,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如下的視頻,并讓兒童進行角色扮演。教師對視頻的內容進行簡單介紹。在視頻中,有一位兒童遇到教師的時候,低著頭默默地走開了。因為視頻播放的相對簡單,而兒童也特別容易理解,因而教師立即組織兒童進行角色扮演,并讓他們自主選擇對應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悉心引導兒童站在各自的立場思考問題。在兒童的表演結束后,教師詢問兒童的感想。小冉說:“我扮演的是老師,看到自己教的兒童,見到自己不打招呼,心理特別不是滋味。”小嬋說:“不是我們不打招呼,而是真的不知道說什么。”通過兒童之間的交流,教師尋找到兒童不愿交流的真正原因,并微笑對兒童說:“你們可以對老師微笑說,老師好!”通過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師不僅讓兒童了解到不到招呼的影響,并真正知道兒童內心深處的想法,從而糾正教師的錯誤認知,進而更有針對性地教育兒童,幫助兒童樹立禮貌意識,并在生活中,積極地與教師打招呼,提升兒童教學的質量。
總而言之,在進行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客觀條件,科學地建立與兒童認知的連接,由淺入深地講授養成良好習慣的方法,讓兒童在日程的生活和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增強對世界的客觀認知,提升自我約束力,增強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剛.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教育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8(06)
[2]李驤.培養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