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行
生活中,一個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很容易被他人左右,一個沒有任何主張的人很容易給自己帶來危險。
美國幽默作家比林提出,一生中的麻煩,有一半是由于太快說“是”,太慢說“不”造成的,這就是有名的“比林定律”。
生活中,一個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很容易被他人左右,一個沒有任何主張的人很容易給自己帶來危險。人不是萬能的,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對自己滿意。有的時候,學會拒絕,不勉強自己去做根本不想做的事情,給自己的心靈一片自由,也不失為一件快樂的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會拒絕不僅是學會自我保護的一種方法,也是學習一種如何與人交往的處事技巧。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卻不知道如何去拒絕別人。
軒軒是個靦腆內向的孩子,從不和小朋友們爭東西,哪怕是他自己的,只要別人要玩,他總會默默地放棄。
這天,放學后,軒軒拿著自己的滑板車到小區花園里玩。正巧,對門的蔡阿姨也帶著她的女兒在花園里玩耍。
剛到花園,小朋友們就對軒軒的滑板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軒軒沒說什么就讓小朋友們玩,自己則站在旁邊眼巴巴地等著,看著小朋友們一個個輪番玩著,軒軒的臉上寫滿了無奈。
過了好一陣,滑板車好不容易還回來了,可是就在軒軒剛握住她的滑板車、腳還沒有踩上去的時候,又有一個小朋友跑過來要玩。還沒等軒軒同意,孩子的奶奶就直接把孫子報上滑板車,推著就走。
看到這一幕,軒軒的媽媽就氣不打一處來,心想自己的孩子怎么這么窩囊,自己的東西自己都玩不上,如果這種事情屢次發生,軒軒很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怕別的小朋友,性格也會更加內向,等他長大了,這可怎么辦?
想到這里,軒軒的媽媽直接走到孩子跟前,替他吆喝著把車子要了回來。之前的那個孩子奶奶還不服氣,嘀咕了一聲: “沒見過你這么小氣的媽媽。”其他小朋友看到軒軒的媽媽這個樣子,也都躲得遠遠的。
這時,軒軒的媽媽又大聲對軒軒說: “看你這個熊樣,自己的東西,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怎么自己的東西反而被別的小朋友搶來搶去,連自己都玩不上呢!”
聽了媽媽的這番話,軒軒好像有一種無形的壓力,低著頭,一聲不吭。雖說后來軒軒一直玩著自己的滑板車,可是看得出他一點兒也不開心。
生活中,孩子總是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如果與別人相處過程中,總是不敢拒絕別人,終有一天會害了孩子自己。那么,為什么孩子不會拒絕別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來,孩子還沒有習慣說“不”。正如孩子會遭到他人的拒絕一樣,他們也有拒絕的權利。而孩子之所以不會拒絕他人,與孩子的膽量往往沒有必然的關系,多半是因為他們缺乏拒絕的經驗,還不習慣說“不”,還不習慣開口拒絕別人,所以說,拒絕其實是一種習慣。
二來,謙讓美德的誤導。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與人共享,養成慷慨大方的美德。可是,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分享出去,尤其是自己心愛的東西。比如說,家里來了小客人,父母出于禮貌上的考慮,覺得應該教孩子謙讓他人,于是總是極力說服孩子放棄自己好玩的和好吃的,來滿足小客人的要求。雖然這種做法被許多父母一直延續著,也確實能讓父母臉上增光,但是,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這種做法只會剝奪孩子自己做主的權利,讓孩子變得沒有自己的需求,即便是自己的需求和權益受到他人侵犯,也不會維護和爭取。
另外,家長的越俎代庖也會導致孩子的膽量越來越小,越來越不敢開口說“不”。孩子難免會有不樂意的時候,但是由于膽量較小,不敢自己去拒絕,這種時候,好心的家長往往會替孩子拒絕別人。其實,家長的做法看似維護了孩子的權益,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只會使孩子失去了實踐的機會,導致膽量越來越小,越來越不敢開口說“不”。總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合理地拒絕別人的要求。
教孩子學會拒絕別人,能讓他們學會友好地與他人相處,這同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經歷。下面這些教子心得可以讓孩子學會拒絕他人。
第一,讓孩子堅持自己的決定
有些孩子不敢拒絕小朋友的要求是因為害怕別人不跟自己玩,因此,只要小朋友要什么東西,孩子都會拱手奉送,可是,事后他就后悔了。這種情況常發生在年齡小的孩子身上。家長要逐漸培養孩子的果敢品質,引導他們對自己說的話、做過的事,就應該勇敢承擔責任,一旦拒絕了小朋友就應承擔受冷落的后果,而不是過后就反悔。
第二,教孩子正確認識“面子”
孩子不敢拒絕他人可能是為了照顧面子。比如,雖說自己的錢是父母給的,但是當別人向他借錢去玩游戲時,為要面子還是會借給別人。這時,家長要教孩子正確看待面子。如果面子是為了維護個人尊嚴,那么它應該是積極的;如果面子是為了虛榮心,為了隨大流,則可以舍去。
第三,教給孩子委婉拒絕的技巧
拒絕別人的要求或行為時,家長要教孩子一些委婉拒絕的技巧,這樣既不違反孩子自己的主觀意愿,又避免了矛盾沖突,維系了孩子之間的友誼。比如,別人向自己借畫筆,如果不愿意借,可以說“我用完后再借給你吧”或是“一會兒上課我還要用呢”。
家長除了教孩子學會說“不”之外,還要教孩子泰然接受他們說的“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強化一個概念,別人的東西不屬于我,我要想玩,只有在別人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享用一會兒;如果別人不愿意,自己只能坦然接受。
(責編 ?孟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