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璟
我首先對“數感”理論發展及實踐意義進行了分析,以《1000以內數的認識》為教學研究的對象,提出了積累經驗,表象啟蒙,夯實“數感”基石的實踐教學案例分析;動手操作,拓展思維,促進數形相融的教學策略,對增強小學生數學“數感”培養進行了策略分析,期望能夠給教學工作者提供理論支撐。
一、聯系生活,培養興趣,構建“數字化”學習思維
靈活解決數字間關系是社會生活中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小學生數學學習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以培養學生“數感”為基礎,將學生所學數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系,通過積累社會經驗,夯實“數字化”學習思維,讓學生在學習數字過程中感受“數感”培養歷程,喚起小學生數學學習經驗,激發學習自主性。
例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感嘆超市收銀員嫻熟的計價能力,而在小學生數學教學中,往往遇到相關數字問題時就會提筆驗算,這種程序化的教學現象阻礙了學生“數感”的培養,造成小學生計算及口算能力差異化明顯。教師可以以分組教學的形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6人,由教師帶隊,到學校附近的超市參與日常教學用品的購物活動,以指派任務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獨立完成找零和記賬工作,最后由教師進行統計,看有沒有出錯的學生,并在現場及時更正。由此,通過參與找零和記賬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學生“數感”,還能夠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數”的敏感程度。
在我國長期教學改革歷程中,根據教學現狀提出了培養小學生“數感”的解決措施,希望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過程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當然,“數感”的培養也離不開在社會生活中積累學習經驗,注重體驗。在日?!皵蹈小迸囵B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教材規范的教學內容,針對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聯系社會生活,發掘“數感”教學素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構建學生數感學習思維。
二、積累經驗,表象啟蒙,夯實“數感”基石
社會生活中,數學知識無處不在,因此應將課堂教學理論充分融入社會生活中,并將融合的知識體系進行內化,更好地掌握知識。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培養“數感”至關重要,是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通過積累社會生活經驗,建立表象,才能夠打牢“數感”培養基石。
例如,在《100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教學過程中,課堂導入環節,由教師出示對應的體育館主題圖,隨后進行提問:猜猜體育館有多少人?有的學生回答3000人,有的則說5000人。通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的形式猜人數,結合生活實際經驗和閱歷,讓學生主動感受到了比100大的數字,當學生在腦海里建立了100人的表象以后,教師開展引導教學,學生就會結合社會經驗把“100人”作為計數基準,通過主題圖,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再比如,對1000以內數的組成進行教學,構建“撥珠子”教學模型,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模式展開“數感”培養教學。首先教師進行提問,“同學們,誰能夠在計數器上撥出1000?”隨后展示1000只鴿子的圖片,又提問:“1000只鴿子肯定要比100只鴿子多,但是為什么在計數器上的一顆珠子就可以代表1000呢?如果珠子撥在百位或者十位上,會表示什么呢?”以此借助計數器上的珠子進行表象啟蒙,實現了由具體到表象的過程,學生同時還學習到了進位制,深入理解了相關的計數單位。不同位置珠子代表不同位值,不同數位的珠子代表的數字大小也不同,從而引導學生建構十進制主要關系。建立表象的過程就是夯實“數感”基石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以社會生活實踐為基礎,通過構建現實生活問題,建立與課程教學相關的數量關系,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數感”,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系統性的“數感”培養教學理論。
三、動手操作,拓展思維,促進數形相融
小學生認知能力相對薄弱,因此可通過具體的思維豐富實踐活動內容,從而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為建構良好的數學關系提供理論發展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動手實踐引入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讓學生養成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學習習慣,體驗成功的喜悅,收獲學習成就感。在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對數學知識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真正了解數學計算的實際意義及應用效果,在多樣化的實踐結果中進行交流和反思,進而拓展教學思維,感受“數感”培養教育意義。
例如,在《100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教學過程中,首先由教師利用PPT教學課件呈現出圓點圖,并向學生提問:“圖中共有多少個圓點呢?”并引導學生動手圈一圈,可看出學生每100為一組進行圈畫,每一列是10個,圈出10列就是100。教師提問:“圈好以后還剩多少呢?”學生回答還剩35個,教師回應“像這樣,兩個100加一起,再與35結合,就是235?!苯處熃又鴨枺骸翱梢杂眯“魯[出這個數的組成嗎?在計數器上怎么表示這個數呢?”一系列提問過后,學生能夠發現讀寫數過程中的特點,從而加強實踐練習,在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拓展學習思維,加強“數感”培養理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利用數學語言,結合直觀的圖形或者基礎理論知識,將“數感”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象化等。
再比如,為重視學生生活實踐經驗與數學知識的聯系,應在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數感”。通過圖片展示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數小正方體的教學過程中,從10個小正方體到100個小正方體,再到1000個小正方體,在整個數數的實踐過程中,數的范圍由100擴大到1000,學生充分結合現有的理論經驗,加上實踐的結果,讓整個課堂教學充滿直觀的感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對“數感”理論的培養意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認數的過程也是“數感”培養的過程,因此不同的認數方法和模式關系到“數感”培養策略的有效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遵循由易到難、由理論到實踐的螺旋式上升的原則,保持學生充足的學習熱情,加強和創新“數感”培養理論的研究,提升學生的學習意識,為實現“數感”基礎理論培養及實踐研究提供依據。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