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國評論家理查德·豪厄爾斯指出:“雖然新媒體是一個很流行的詞語,但是“新媒體”僅僅意味著“新”的傳輸系統。它并不是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對于大眾來說它只是一個日益便捷的硬件系統。它傳送的還是相同的文本,沒有改變任何內容、意義或者信息本身。”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這本著作寫于2004年以前,在15年后的今天他的觀點是否任然成立?
【關鍵詞】:漫畫 電影 新媒體
英國評論家理查德·豪厄爾斯在他的《視覺文化》一書中指出:“新媒體”僅僅意味著“新”的傳輸系統。它并不是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對于大眾來說它只是一個日益便捷的硬件系統。它傳送的還是相同的文本,沒有改變任何內容、意義或者信息本身。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觀點寫于2004年以前,在15年后是否任然成立?
對于所有媒體來說,形式無疑都是很重要的,新媒體也不例外。如果我們認為新媒體之“新”僅僅在于它為已有的媒體形式提供了一種新的信息傳輸模式,那么我們的對于形式的研究將會限制在與傳統媒體相關的方法論的分析上。如果我們覺得作為一種傳輸媒體,這種文本已經發生了形式上的改變,那么我們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這些轉變以及改轉變如何最終影響文本內涵的問題上來。 基于這種方法,我將漫畫與電影這種“新”媒體進行了一些比較。
照相制版技術的發明大大降低了圖像復制的成本使得圖像敘事成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方式,并且使圖像成為了大眾文化和一種大眾審美消費產品。在歐洲漫畫最早發源于宗教插圖。14-16世紀由于文藝復興運動與印刷技術的興起,拓展了插圖表現的領域,到17世紀由于城市的崛起一種在寬邊紙上單面印刷的木刻版畫在英國大量流行了起來,隨之傳到了整個歐洲 于是插圖成為了最早的大眾傳媒。漫畫的雛形來自于霍加斯于1731年創作的一系列敘事性油畫。在19世紀初瑞士漫畫家魯道夫·托芬尼開始運用畫框邊線和文圖結合來制作連續圖畫故事被認為是最早的連環漫畫類型,到19世紀末在英國出現了我們現在稱為漫畫的事物。作為一種敘述性繪畫,漫畫具有它獨特的形式:
1、連續的人物
2、表現動作的框架(漫畫分鏡)
3、氣球中的對話
這種將圖像與文字結合的敘事方式,以其直觀、生動的形式在大眾文化中占有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如今漫畫已經成為了擁有影響巨大、豐富多彩的圖畫小說和電影。 雖然與此同時有其它“新媒體”不斷誕生,但是漫畫敘事以它獨特的表現形式以及文化內涵一直延續到今天。
作為一種敘事媒體,電影無疑是這個領域的新生兒 ,電影使“凝滯的真實”成為了動態的畫面并且在此基礎之上加入了聲音、色彩和電腦特效等技術手段。在電影出現的早期被人們當做是一種新鮮、簡陋的消遣活動,人們還只是為這項技術奇跡呈現的效果而驚嘆,不僅如此早期電影所表現的內容也非常簡單,比如1895年,盧米埃兄弟在法國里昂拍攝的工人離開工廠的鏡頭。電影從一種簡單的記錄到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近幾年來,由于符號學的發展人們擴展了對電影研究的領域,從電影所傳達的意識形態發展到了電影意義的生成方式,這種生成方式即電影的語言和語法。
電影打破了圖像創造的三維幻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時間維度,它讓靜止的圖像運動起來了。人們在觀看漫畫時也同樣會具有這種圖像在運動的感覺,我們會自動將畫格與畫格之間的內容聯系起來,這種聯系依靠的是知覺封閉。 在電影中,圖像以每秒24幀的頻率不斷出現,我們的大腦受到視覺感知力的支配,將一系列靜止的圖像轉換成了動態的故事。在電影中我們的知覺封閉依靠的是機器。在漫畫中的知覺封閉依靠的是人的想象能力。這兩種方式在敘事形式方面沒有太大的差異,在觀看漫畫與電影時我們都可以跟隨情節在時間與空間中穿行。
如果說大部分的電影片段都可以簡化成兩個語法成分:拍攝和剪輯的話,那么電影和漫畫在基本的元素組合上沒有不同,這也許就是電影故事板與漫畫分鏡沒有太大差異的原因。只是大部分電影繼承了攝影的現實主義,在視覺效果上更加真實可信。
就文本內涵上來說,我們可以關注一下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執導,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木城雪戶的漫畫《銃夢》的科幻動作片《阿麗塔:戰斗天使》。如果將漫畫原著的內容與電影內容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在文本內涵的表現上還是有所差異的。《銃夢》原作的故事背景是在后啟示錄時代,屬于賽博朋克(Cyberpunk,是由控制論的詞根Cyber加上punk朋克組成)科幻類型。而賽博朋克科幻通常都描述為一個無所不能的巨大系統支配著人們的生活控制著形式上的平衡,但在這種控制下確是反人性的一面。 Cyber,暗含了一種“生物和機械的關系”、“技術對社會的控制”的含義;從另一方面來說,我認為賽博還暗示了,一種維持這種“控制”的“邏輯”關系以及統治結構。朋克,通常是指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比如流浪漢、罪犯、黑客等等,即不按照這種“邏輯”關系出牌或對這種統治結構不滿的人。
賽博朋克的核心命題即“高技術、低生活”。 在這一點上賽博朋克和法蘭克福學派關于商品文化和科技理性的問題意識批判內核是非常相似的,可以說賽博朋克是法蘭克福學派學說的大眾化解讀。比如在賽博朋克故事背景中經常出現的“賞金獵人”就暗示了我們:生命是可以像商品一樣買賣的,并且在“科技理性”的邏輯關系中這種買賣是合理的。在這樣的影片設定中“高科技”通常預示著“高暴力”,以及在統治結構中更高的統治地位。
在漫畫《銃夢》中女主角加里,代表了人性的善良。通過她的斗爭我們看出對于非人性體系的一種反抗。在影片《阿麗塔:戰斗天使》中延續了漫畫的“SF格斗”題材將影片定位于科幻動作片,打斗場面較多文本內涵基本由人物對白支撐,在觀影過程中很容易忽視影片內涵而被視覺特效所吸引。但是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編劇在體現文本內涵方面是經過了精心設計的,因為在整部影片中文本內涵直接推動了劇情發展。比如,雨果向阿麗塔表白是因為他認為阿麗塔是最具有“人性”的“人”;依德拒絕妻子的請求是因為他不愿意將“高科技”應用于“高暴力”等。
在影片前期宣傳中強調視覺技術特效,而不是工業文化與科技理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在這里“高科技”成為了買點“影響”卻沒有。當然這種文本內涵的改變不是由電影的傳播形式改變而帶來的,而是為了滿足大眾文化需要造成的。
如果將漫畫和虛擬現實進行比較。漫畫和電影也為我們創造一個“虛擬世界”,但是這個“虛擬世界”是為了敘事的真實,即通過圖像來讓加強故事的真實性,而VR技術旨在于模擬一個“真實”的感覺世界。 更重要的是漫畫和電影的觀看是被動的,而VR技術與其它新媒體技術都強調“互動性”。這種“互動性”將對現有的敘事方式帶來怎樣的影響目前還未可知。但是可以預見,這種新媒體的應用必然會帶來文本內涵的改變,由于大眾的參與必定會朝向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視覺文化》 (英)理查德·豪厄爾斯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5月 第一版
【2】《眼見為實——視覺傳播導論》(美)阿瑟·阿薩·伯杰 著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8年10月 第一版
作者簡介:余野,女, 漢族, 四川成都, 文學碩士,研究方向 油畫(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