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健康領域中明確提出了“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標,而3~5歲是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形成的關鍵期。在各種自理能力的學習中,穿開衫是其中較難掌握的一項能力,并且開衫是孩子生活中使用率較高的服裝,因此學會穿開衫又是孩子自我服務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
仔細分析《綱要》中對孩子穿衣服能力學習的目標,小班要求學習自己穿脫,中班要求能獨立有序地穿脫,大班則更多地培養整理、根據冷暖增減衣服等習慣。再分析孩子生理發展的特點,小班孩子已能掌握各種大動作和一些精細動作,中班孩子手指動作比較靈巧,動作質量明顯提高,大班孩子則能完成許多力所能及的事情。綜合這些能力要求與發展特點,再來分析開衫服裝設計的特殊性,它的前襟分開,穿的過程中需要孩子擁有一定的動作質量,但又不是高難度的動作,而其前面的紐扣或拉鏈設計又需要孩子能夠較好地完成一些精細動作,因此更適合中班孩子進行學習。
確定了適合穿開衫的合適年齡段后,我們開始收集中班孩子穿開衫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存在問題——花樣百出成難題
(一)向人求助示弱型
當教師提出穿開衫的要求后,這類孩子基本上還沒嘗試就向教師或成人求助,約占班級總數的25.9%,他們求助后,如果教師立刻幫助,還會呈現增長趨勢。
(二)努力嘗試出錯型
這類孩子大多能自己努力嘗試穿開衫,但穿開衫過程中會出現各種錯誤。
1.正衣反穿。這部分孩子穿開衫時經常出現正反穿錯的情況,開衫內層朝外,正面卻朝里,這類情況較多,約占44.4%左右。
2.上下倒穿。有的孩子穿開衫時會出現領子朝下而下擺卻在上面的情況,這類情況出現概率相對較少,約占11.1%左右。
3.前后倒穿。這類孩子穿開衫時,衣服背后朝著胸口,開襟的前面卻穿到背后,這類情況出現的概率約占3.7%左右。
4.麻花絞穿。這類情況前后、正反、上下都沒錯,但背部繞了一圈,出現麻花絞的狀況,約為14.8%左右。
5.內衣縮袖。穿好開衫后,許多孩子會反映不舒服,仔細觀察,原來內衣袖子縮進去了。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需要成人幫忙拉出內衣袖子,甚至可能需要將開衫重新脫掉再穿過。這類情況也比較常見,約占37%左右。
6.紐扣錯位。這類情況一般都出現在使用紐扣的開衫上。孩子們會出現上下紐扣對應錯誤,或上下扣全部上(下)移一位,或其中一兩顆移位,其他則仍是正確。這類情況較常見,約占62.9%左右。
二、原因分析——針對問題找原因
(一)習慣伸手“我不要”
因各種原因,部分孩子習慣成人的幫助,一提起穿衣,就條件反射地告訴自己“我不要穿”“我不會穿”,從而習慣性地向教師、家長求助,缺乏自己獨立嘗試、完成的意識。
(二)不懂方法“我不會”
1.隨便錯穿——怎么和媽媽穿得不一樣?這類孩子平時比較馬虎,不會認真去想我應該怎樣穿,也很少觀察開衫特點,穿時隨意,穿好后才發現自己穿錯了,有的甚至教師提醒后還不知道自己穿錯了。
2.不會分辨——正反前后搞亂了。這類孩子穿開衫前也會觀察,但不會分辨開衫的正反、前后、上下等,穿好后是否正確看運氣。
3.不懂穿法——這個我可怎么穿?這類孩子在觀察時能正確指出開衫的前后、正反等,卻不知道正確的穿法,因此會出現如上下錯誤、前后穿反、麻花絞等各種狀況。
三、調整策略——小菜一碟來搞定
(一)興趣激發——化被動為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激發也是我們所有策略中的開路軍。
1.主動第一步——快樂嘗試。
運用孩子喜歡的外在刺激物或方法,鼓勵他們勇敢邁出學穿開衫的第一步。
(1)誘人的獎品。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與愛好,挑選各種不同類型的獎品,如好吃的食物、好看的裝飾、酷炫的貼紙等,只要愿意嘗試,就可獲得獎品。在獎品的誘惑下,孩子基本都能邁出自己嘗試的第一步。
(2)甜蜜的獎勵。情感獎勵是除獎品之外有效激勵孩子勇敢嘗試的特殊方式,如一個擁抱、一個親吻、一個表揚等。這種獎勵可以給孩子心理上極大的滿足,甚至能比獎品發揮更好的效果。
2.主動第二步——努力進步。
愿意嘗試后,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不會穿、穿錯、成功。前兩種情況因為受挫,若沒有適當的處理方式,這些孩子依舊會回到依賴成人、向成人求助的被動面。而成功的孩子享受短暫的成功體驗后,若沒有正確引導,也可能會打回原形。因此,孩子樂意嘗試后要設法讓他們主動地更進一步,從被動嘗試轉化為真正的主動行為。
面對前兩種情況,我們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登上華麗的寶座。中班孩子正是愛幻想的年齡,稍加裝飾的“寶座”能滿足他們對公主、王子夢的遐想。最初階段,只要孩子能堅持嘗試自己穿開衫,幾次之后就可以戴上皇冠,登上寶座,成為心中的公主或王子。為了登上寶座,孩子們即使覺得穿開衫困難重重,基本上也能努力堅持幾次,正是在這幾次的堅持中,他們穿開衫的能力不斷提升,慢慢步向成功。
(2)攀登成功的高峰。配合華麗寶座的實施,我們設置了穿開衫競賽墻,采用階梯前進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評價。孩子每登上一次寶座就可在競賽墻上前進一步,直至攀上最高峰。這種方式使孩子每一次登上寶座的機會都有了更為具體、直觀的目標與價值體現,促進了孩子進一步嘗試的積極性。
3.主動第三步——成功體驗。
隨著孩子們嘗試機會的增多,他們的成功率也在不斷增加。為此,我們給獲得成功的孩子提供了一個體驗的平臺——做“小老師”,這也源于家長反映、孩子游戲中對做“小老師”的渴望。當一個孩子能夠自己正確穿好開衫后,就能受邀做“小老師”,去教其他還沒學會的孩子,這一措施很好地激發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及認真的態度。
(二)方法學習——變自卑為自信
正確有效的方法是孩子獲得成功的最大保障,學會后的成功體驗也能讓孩子從“我不會”的自卑轉化為“我很棒”的自信,并且影響到孩子其他能力的學習與發展。
1.內在學分辨。
學習穿開衫,正確分辨前后、正反、上下很重要,我們的學習就從正確的分辨開始。
(1)標記小幫手
中班孩子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主要依靠頭腦中的表象進行。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借助標記,引導孩子學習正確分辨開衫的上下、前后、正反。
①自身標記。許多開衫本身就有明顯的標記,如圖案、拉鏈、紐扣等,可以引導孩子運用這些本身就在的標記進行分辨。前后的分辨最簡單,紐扣、拉鏈、分開的兩片前襟就是最明顯的標記,孩子基本上不會分辨錯誤。但在穿的過程中,擺放方法錯誤很容易導致穿錯。因此正確分辨后,我們的重點放在根據穿衣方法合理擺放開衫上,這就需要結合下面學穿開衫的方法展開。衣服上的圖案、袖肩的連接處等是分辨衣服正反的主要依據,如圖案在里面、袖肩的連接處有突出的邊(特殊處理成反穿樣式邊的除外)等,就說明衣服穿反了。
②外加標識。這類標識主要幫助孩子分辨衣服正反。有的孩子衣服上沒有圖案,袖肩處的邊對中班孩子來說則有分辨的難度,因此需要請家長或教師在衣服上做一些明顯的標識,如縫上去的圖案、臨時貼上去的小標識等。
③細微區別。穿開衫時出現上下倒穿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對開衫的領子和下擺分辨不清。有帽兜、領子的開衫,孩子們基本上都能清晰分辨,問題不大,最容易出錯的是沒有領子的開衫,我們使用的主要分辨方法有找商標、比長短等。領子處有商標的衣服很好分辨,沒有商標的開衫,我們則引導孩子比較上下的長短,一般短的是領子,長的就是下擺。
(2)兒歌來助力
這一方法主要是為了幫助孩子記憶上述各類分辨方法,我們將不同的分辨方法編進朗朗上口的兒歌中,借助孩子對韻律性、游戲性兒歌的喜歡,鞏固對開衫的分辨能力,如“上面邊、下面邊,兩邊碰面比長短,短的在上是領子,長的在下是下擺”等。
2.外在學方法。
學會正確分辨后,我們針對孩子的年齡及興趣特點,嘗試了一些有趣的方法,引導孩子在輕松、有趣的游戲中學習穿開衫,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穿開衫
①帽兜稻草人。帽兜是孩子穿開衫的最好道具。結合稻草人游戲,我們引導孩子將帽兜先套在頭上變成稻草人,再將雙手依次穿進袖子。這一方法比較直觀易懂,孩子能很快掌握。
②國王的寶座 。這種方法比較受孩子歡迎,穿開衫前,孩子將開衫披在椅子背上,然后坐在椅子上,兩手伸進披在椅子上的開衫袖子中,衣服就穿好了。方法挺簡單,結合了國王寶座的游戲,孩子們完成后就如國王穿上了新衣,自我感覺良好。
③倒立大翻身。這一方法是指將開衫背面朝下先放在床上或桌上,人站在開衫領子處,將兩手伸進開衫袖子后將開衫提起來,再從腦袋上穿過去,開衫就穿好了。所有方法中,這一方法失誤率低、效果好,但因平時穿衣服習慣領子朝上,因此孩子不太習慣站在衣服的領子處穿,不過嘗試幾次并取得成功后,孩子們也慢慢地習慣并喜歡這個方法。
④拉緊不松手。這是針對內衣袖子縮進去的情況使用的方法。要使內衣袖子不縮進去,就需要孩子穿開衫時將內衣袖子拉緊,但許多孩子并不能堅持拉緊直到鉆出開衫的袖子。為了讓孩子習慣這一方法,我們引導孩子討論內衣袖子包在手臂外面像什么。中班孩子想象力較豐富,有的說手臂是火車里的客人,內衣袖子就是外面的車廂;有的說內衣袖子就像香蕉皮等。結合孩子的想象,我們想出了“鉆山洞”“過山車”等游戲,引導孩子緊緊拉住外面的“車廂”“香蕉皮”等,直到鉆出山洞、乘完過山車再放手。好玩的游戲提升了孩子拉緊內衣袖子的意識,效果明顯不錯。
(2)扣紐扣
孩子們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不會扣紐扣、紐扣與洞無法正確對應等。針對不同情況,我們采用了不同方法。
①找朋友、鉆洞洞。不會扣紐扣,我們就讓孩子把紐扣當成小朋友,一手捏住紐扣,一手抓住紐扣洞,讓紐扣小朋友側身鉆過洞洞,再從另一邊把紐扣小朋友拉出去,紐扣就扣好了。
②有次序、不扣錯。中班孩子扣紐扣時洞洞會對錯,并不是不會一一對應,而大多數是受視線限制,目光看不清所有的紐扣與洞洞,這一限制越到上面越明顯。因此,我們運用從下到上一一對應找朋友的方法,引導孩子先找到最下面的紐扣和洞洞,對應扣好后,再尋找上一個紐扣和洞洞。這樣有次序地從下往上一個個對應,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孩子扣紐扣時對應錯誤的情況。
四、成效與思考
(一)成效
說起教學,人們一般都會想到集體教學。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一日生活即教學,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教學的契機。小開衫,大學問,在學穿開衫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發展,這些都是在單一的集體教學中達不到的。
1.勞動真快樂——體驗成功。學習穿開衫的過程中,孩子從不愿穿到嘗試穿,從不會穿到慢慢地掌握方法,一次次嘗試,一次次進步,這一不斷進步的過程給了孩子無數成功的體驗,讓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做事、參與勞動的快樂。
2. 我能自己來——增加自信。“我能”“我會”一直是孩子自信的源泉,學習穿開衫的過程中,孩子們能夠慢慢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從而獲得更多的自信,更積極地嘗試學習其他本領。
3. 同伴能互助——提升交往。學習穿開衫的過程中,我們提供了許多同伴間交流、互助的機會,如表達自己的需求或建議等,同伴間的交流多了,交往能力也獲得了較好的提升。
4. 一一來對應——認知發展。穿開衫時,孩子們扣紐扣的方法就是一一對應練習,孩子們需要關注紐扣與洞洞的位置是否對應,一個紐扣,一個洞洞,進行對應匹配,既學會了穿開衫,又輕松地掌握了這一認知。
5.觀察與分析——能力提升。穿開衫時,孩子們要學習觀察衣服的特征,關注衣服上的各種標記等,分析其正反、前后、上下,觀察、分析等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提升。
6. 輕松穿開衫——學會自主。
不會穿開衫的孩子比較多時,孩子們大多會求助教師,而在教師的幫助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等待時間。孩子們基本上能夠自己獨立穿開衫后,他們的自主能力得到了提升,大大節約了等待時間。
(二)思考
1.能力差異的互補。因為環境、教育、遺傳等多方面的因素,孩子間的學習與發展有著較大的差異性。我們能夠運用哪些方法使這一差異得以互補,既不影響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2.家園配合的提高。孩子并不是每天都會穿開衫,因此幼兒在幼兒園中也不可能每天都進行練習,這就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引導。在我們的嘗試與觀察中,發現家長積極配合引導的孩子穿開衫的能力提高較快,而家庭不太關注的孩子進步就較慢。如何引導家長用正確、有效的方法配合引導孩子學習穿開衫,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