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沛昱
靜下心來回顧了一下自己十多年的教學經歷,發現頭腦中并沒有存下一條成文的“經驗”,簡直是一片空白,唯一的就是愛崗敬業、踏踏實實地做了自己的本職工作。細想一下,其實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那就是“用心去教”。
一、尊重自己,用心備好每一節課
課前準備是課堂成功的基礎,也是提升個人教學業務的起點。我對備課的認識原則是:課前將各個環節思考一遍,做到把每一堂課都當成第一節。所以,我非常看重課前的準備過程。
自去年開始,學校在堅持“導學互助”課堂五環節的基礎上提出了“思辨增質”課堂的新概念,將思辨思維引入課堂,提升了教與學的思維品質。如何把那些平淡的、表象的問題通過教師的逐級引領變成一個個能使學生睜大眼睛、閃耀著智慧的火花呢?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問題的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思辨思維。例如講到《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時,讓學生拿一個去底的飲料瓶,倒置,底部放入一個乒乓球,打開瓶蓋,向瓶內倒水,發現乒乓球并沒有上浮,然后蓋上瓶蓋,乒乓球才浮上水面,前后對比,讓學生思辨浮力的產生原因。講到慣性時,讓學生交流坐車加速、減速、左拐彎、右拐彎是的感覺,讓學生體驗思辨慣性的特點。講到大氣壓時,向牛奶盒里吸氣喝到牛奶,吹氣也能喝到牛奶,讓學生理解壓強差的涵義。知識問題化,問題生活化、生活應用化,就是我做好課前設計的三個基本要求。同時指導學生利用家里的生活用具進行一些物理拓展實驗,也調動了一部分學生的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辨空間,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二、尊重課堂,精心教好每一節課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陣地。我對課堂的認識原則是:課堂有效精致銜接每一個問題,做到讓每一節課都有思辨含量。
大家知道,每一個人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知識結構化的過程。對學生而言,我一直堅持的思辨方法是,讓知識結構化,讓知識遷移化,讓知識應用化。例如,講到“鏡面反射”這一知識點時,出示兩張對比照片,直接提出問題:光照射到表面光滑的同一物體上時,在某一位置的人會感覺很刺眼,而其他位置卻不刺眼,這說明了什么?從而引發學生思考鏡面反射中光路的情況。這樣將知識融入情景,情景隱含問題,通過有效的設疑和追問,展開求知的生動過程,將“情景串”變成“問題串”,用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的方向,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再將“問題串”變成“知識串”,達到構建知識,滲透方法,形成能力教學的目的。再如,微課教學《輪船的吃水線》,通過直觀地看到輪船船舷上高度不同的吃水線,裝貨和卸貨時吃水線在變化,提出問題:在不同的吃水線浮力大小怎樣變化?然后看到輪船從河里駛向大海,輪船吃水線又發生變化,又繼續引發問題:輪船所受浮力怎樣變化?排開水的體積怎樣變化?排水量的情況如何?層層設疑,用短短3分鐘微課便將浮力知識串聯起來,大大提高了思維密度。再比如《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瓶吞雞蛋》、《水的密度》等等,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三、尊重學生,耐心上好每一節課
再好的教也要落實到學生身上,這還要教師對接學生時需要耐心。我對指導學生的認識原則是:“思辨課堂”的重心放在學生的學上,使學生的自學和教師的引導相結合,才能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般的家常課堂,我是這樣處理的:
一是簡單的知識自己學。對于一些在書本上一目了然的知識或學生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利用導學稿引導學生課前或課堂小組預習,自已解決。學生根據導學稿有目的、有計劃、有范圍的學習。每一位學生都可參與,每一位學生都可做得很好,特別是后進生。
二是有疑問的知識共同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提問。別人提出來的問題,你不一定有興趣“幫”他解決,但是如果是你自己提出來的問題,你肯定會有興趣、而且會想方設法來解決。
三是解決的辦法大家想。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要幫,因為他們最需要的不僅僅是結果,而是過程。實驗是解決物理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有疑問的問題,通過自己親自動手實驗,加深學生理解,大大提高他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階段性的復習課堂,我的設計思路是:把握基礎知識,精解重點習題,拓展發散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知識的運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浮力一直是學生掌握的難點,例如處理浮沉條件習題時,遇到三個體積相同的小球同時在某液體中,狀態不同,來比較浮力大小。我會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如是三個質量相同的小球呢?浮力大小會怎樣?如果是同一個球放到了三個不同液體中,浮力又應該怎樣比較?讓學生對比不同題目的關鍵詞,總結解題方法。
李萌主任外出學習時,有家長來班里聽課。下課后孫子杰媽媽對我說,吳老師,您講的真清楚,這節課我也聽明白了。我覺得這就是對我課堂教學最大的肯定。但同時也在思考,家長都能聽明白了,咱們的孩子為什么還有很多聽不懂的呢?這也是一直以來困擾我的問題。
四、尊重團隊,同心研好每一節課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課堂學習效率高低不單單取決于自身修養和教學能力,我覺得工作中最寶貴的是也最重要,對我幫助最大當屬我們的教研組團隊。我們有問題共同探討,有方法共同學習,作業同步布置。在研討中我學會了重難點的突破方法和疑難問題的巧妙解答技巧,更重要的還有程校長的精準指向,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我處在這樣團結鉆研、求真務實的團隊中,是我的幸運,教師團隊如此,學生團隊更是如此,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調動組長的力量,讓每個人都融入課堂。總之,物理教學不但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培養他們的探究合作能力。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成于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優秀教師都是用一輩子在備課的。我們只有把每一節課都當做第一次,把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當作全新的問題,才能在三尺講臺展示自我風采,不斷實現個人價值。